初期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126358.html一位法国评论家曾问过汪曾祺一个问题:“为什么你的小说里总有水?即使没有写到水,也有水的感觉?”
这个问题,汪曾祺以前没有留意过,被这么一问,他才意识过来,自己对水的执念,是如此的深厚。
他说:“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诚然如斯。
汪曾祺的行文风格如水般平和,淡泊。
水的形态各异,可蜿蜒曲折,可飞流直下,顺其自然,无拘无束。
正是这种“随遇而安”的姿态,影响着汪曾祺的一生。
01
年,汪曾祺出生于江苏高邮的一个旧式地主家庭。
汪家是书香门第,祖父中过拔贡,是个有名的眼科医生,还经营了不少产业,家中有数千亩田地,数家店铺。
父亲汪菊生是个文武全才,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无一不精。
父亲为人随和,时常周济穷人。
汪曾祺小说《钓鱼的医生》里,写过一个名为王淡人的人,他冒着生命危险,到一个被大水围困的孤村去为人治病,实际上这就是他父亲的故事。
汪父很爱孩子,但从不溺爱;他关心汪曾祺的学业,但不强求。汪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
汪曾祺上初中时爱唱戏,在家里父子俩一个拉胡琴,一个唱青衣,配合得当。
十几岁时,汪曾祺便学会了抽烟喝酒。父亲喝酒时,就给儿子也倒一杯;抽烟时,便递儿子一根,还先给儿子点上火。
这种父子关系,别人都觉得没有尊卑,他父亲却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受父亲的影响,和儿子的关系也是如此。他的孩子有时叫他“爸”,有时叫他“老头子”,连孙女也跟着叫,别人觉得没大没小,他却认为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意思。
汪曾祺的生母在他三岁时就病故了,但继母很喜欢他,给予了他无尽的母爱。
有一次放学,大便急了,没憋住,拉在裤子里,一扭一扭回到家。继母一闻,二话没说,赶紧烧水,给他洗屁股洗衬裤,从头到尾不但没有说他一句,连眉头都没皱一下。
继母归宁,搂着汪曾祺坐在*包车里,他依偎着继母,闻着安息香的香味,觉得自己很幸福。
汪曾祺是在爱的滋养中成长的,这对其一生影响甚大。
他后来总能以平常心面对各种磨难,与他从小得到过充沛丰盈的爱是有关联的。
汪曾祺说,我的童年是很美的。
拥有美好童年的人,可以用童年治愈一生。
02
年,汪曾祺历经辛苦,来到昆明考大学。
考试前夕却不幸患上疟疾,医院,医生给他打强心针,他还跟护士开玩笑,问“要不要写遗书”;用的药是,他赶紧声明:我没有生梅*!让人哭笑不得。
彼时的他仅是个19岁少年,却透出一种戏谑苦难的乐观天性。
他晃晃悠悠进了考场,考完发榜,考中了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当时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千辛万苦奔到昆明,考入西南联大,大部分同学来寻找真理,寻求智慧。
汪曾祺却没有明确目的,糊里糊涂,他只是听说联大的学风很自由,上课考试很随便,可以吊儿郎当,他是冲着吊儿郎当来的。
他不是一个用功的学生:逃课,考试作弊,替人当抢手,考试当天睡过头,因失恋几天卧床不起等等。
有的老师对他不满,比如治学严谨的朱自清先生,就因为汪曾祺常常缺课而对他印象不佳;有的老师特别喜欢他,因为他才气过人,写得一手好文章,比如闻一多、沈从文先生,都对他称赞不已。
尤其是沈从文,他曾经给这位得意高徒的课堂习作打过全班最高分。
沈从文说过,汪曾祺的文章写得比自己的还要好。
汪曾祺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他的日子虽然过得散漫,却并不颓废,他总能透过一双慧眼,细致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美。
昆明的雨,昆明的花,昆明的翠湖,正义路、文林街,云南汽锅鸡、过桥米线、鸡枞……
昆明的点点滴滴,后来都呈现在他的笔下。
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学生穷困潦倒,却能保持一种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在人心浮躁之际,还能静心做学问,这是很了不起的。西南联大只开办了八年,出的人才比清北、南开三十年的都多。
安贫乐道,恬淡冲和,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
汪曾祺也是其中之一员。他后来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得益于联大岁月润物无声的滋养。
西南联大提倡独立思考、学术自由的氛围,更使汪曾祺呈现出一种如云如水,水流云在的气质。
03
解放后,汪曾祺任《北京文艺》编辑。
年,他去往农村劳动。
起猪圈,刨冻粪,给果树喷波尔多液,农活很累人,他这才知道“劳动是沉重的负担”这句话的意义,他咬着牙挺过来了,力气也增长了。
和农民同吃同住,晚上被窝挨着被窝睡在大炕上,农民兄弟在枕头上和他说心里话,没有顾忌,这才让他比较切近地观察了解农民,知道中国的农村是怎么一回事。
年,汪曾祺被调往农科所,协助工作。
他的任务是画画,所里有一个下属单位“马铃薯研究站”,他的工作是要画一套《中国马铃薯图谱》。
画图谱的那段生活,对汪曾祺而言,就像神仙过的日子。
没有领导,不用开会,就他一个人,自己管自己。每天蹚着露水,到试验田摘几丛花,插在玻璃杯里,对着花描画。
他曾写过两句诗来描述那段生活:
“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
有人见他精神状态不错,有些奇怪,想知道他是依靠什么力量撑过来的。
汪曾祺回答:“随遇而安。”
他说:“既已如此,何不想开些,生活,是很好玩的。”
他不是一个具有抗争性格的人,随遇而安,是因为生性恬淡平和,也是因为拥有与世界和解的力量。
04
上世纪80年代,汪曾祺已步入晚年,却开启了创作的鼎盛期,完成脍炙人口的《受戒》、《大淖记事》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创造力喷薄而出,写出了许多深受读者喜爱的散文和小说。
他的作品没有宏大的主题和玄奥的内容,有的只是一些平常的人和事。
汪曾祺说:“我只能用平平常常的思想感情去了解他们,用平平常常的方法表现他们。这结果就是淡。”
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却并非淡而无味,而是于清淡中透出灵逸,于平淡中显现奇崛。
“天下第一汪迷”苏北说过:“看汪先生的东西,文字是最简约不过了。但他那些通俗明白的文字,仿佛有*,有风,有雨,有音乐,有风俗,有气息。”
很多人模仿过汪曾祺的文风,却鲜少有人写到位。
一位评论家说:“曾祺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没有什么,字句都平常,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
那是一种什么味道呢?
他的文字自然,贴切,不乏幽默,而又接地气,兼具文人雅趣与人间烟火气。
最重要的是,他的文章里流露出一种悲悯情怀和人文主义关怀,简单来说,就是有人情味儿。这种“味儿”,才是汪曾祺作品的精髓。
写作技巧可以锤炼精进,文字里隐含的温厚天性该当如何模仿?
汪曾祺年轻时爱读《庄子》,但认为自己受儒家思想影响大一些,他觉得孔子就是一个很有人情味儿的人。
他很喜欢《论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他喜欢宋儒的一些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
他把对世人的温柔敦厚投射到作品中,无怪乎有人说,当你熬不下去的时候,就读读汪曾祺,书中不仅有生活的况味,还有对人间的大悲悯。
有人评价汪曾祺的文章:“就像一枝烂漫的山花,静悄悄地开在少有人烟的角落,偶有人经过,静悄悄地观赏一回,忍不住赞叹一声:真美啊!”
如花般灿然,如水般淡然,是其文品,更是其人品。
汪曾祺说:“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
人生如梦,但并不妨碍他对世间怀有深情,对世人报以体谅。
无论谁的人生,都应淡然如水,随遇而安,如此才能幸福自在,逍遥余生。
作者: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