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忧外患
小基金公司盈利破题艰难
幸福总是来的很突然。比起所预期的时间,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公司提前迎来了击掌相庆的日子。
该公司刚完成发行的大摩华鑫卓越成长首募达到22.63亿元——这一成绩不仅完胜同期竞发的同类产品,也是该公司新基金发行史上首次突破20亿大关。不仅如此,今年首只股票型基金的“IPO”更助推大摩华鑫跨过了关键性的一步——规模突破盈亏平衡点。
《每日经济新闻》从渠道了解到,借由新基金的发行和老基金的持续营销,目前大摩华鑫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已超过80亿元——公司预计的盈亏平衡点。这意味着,如果业绩和规模平稳发展,这家连续两年累计亏损近5000万的基金公司或将在今年实现主营业务扭亏。
“扭亏”破题
再回望一年前的境况,不甚唏嘘。
2009年牛市中那个基金火热发行的夏季,大摩领先优势仅募得7亿份。这是公司经历繁复冗长的股权变动后,时隔三年带着“摩根士丹利华鑫”这张陌生的名片重回渠道的首演。票房并不喜人。
即便经过一年市场修复,到了2009年末,大摩华鑫资产管理规模只停留在32亿元,排名60家基金公司倒数第三。其股东华鑫证券2009年年报显示,去年大摩华鑫主营收入虽然有所提升,但净利润亏损扩大到2726万元。
就在大摩华鑫靠股东赎回货币基金的资金为员工发完2009年年终奖的时候,远在两千公里之外京城的新华基金却是另一番景象。
天时地利人和,2009年依靠新华优选分红99.73%和新华优选成长114.96%高收益率的带动作用,新基金发行和老基金持续营销顺风顺水。新华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从10亿元大幅提升至71亿元,行业排名从最末提升至49位。更具有转折意义的是,新华基金在这一年首次实现了主营业务盈利,净利润达到1106万元。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副总经理肖峰认为,在小型基金公司中,今天的大摩华鑫似乎就是昨日新华的重演。
迈进2010年,大摩华鑫旗下基金业绩得到全面改善,大摩领先优势一季度以8.9%的收益率摘的股票型基金业绩魁首。借此东风,新基金发行理想便在情理之中。同时,老基金也受到持续净申购,一季度其基金份额已经从2009年末的23亿份上升至40亿份,资产管理规模也一跃至54亿元。
至此,公司员工最为关心的何时盈利的问题,悄然破题。
亏损基金公司思变
新华和大摩华鑫之后,小型基金公司中谁又将成为下一家
“扭亏”者?
从去年末基金公司资产管理规模来看,在80亿以下的基金公司有13家,其中有公开财务数据的12家中仍处于亏损的有4家。除大摩华鑫外,分别是金鹰基金、中欧基金和浦银安盛基金公司。此外,诺德基金、天弘基金和金元比连基金公司则属于百万元左右的微利基金公司。
而在今年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基金业又面临着业绩下降,投资者热情趋冷和渠道费用提升的双重挤压。抗周期性能力较弱的小型基金公司生存环境并不优越。
穷则变,变则通。如此规律是否能在小型基金公司身上重演?
金鹰基金全球海选的新任总经理殷克盛今年走马上任。与于华相似,同样出生公募基金界的这位新老总誓将“市场化”进行到底。年初在公司内部进行基金经理公开竞聘高调打响首枪,随后又以同样的方式从外部选拔出原平安证券资产管理事业部执行总经理杨刚出任研究总监,公司原投资部副总监杨绍基升任投资总监,投研团队领头人最终落定。
同样经历大批高管和基金经理离职的中欧基金也在今年重新组建了高层和投研部门。原公司督察长刘建平上任总经理后,分别挖来原上投摩根负责机构业务的徐红光出任分管市场部门的副总,以及原光大保德信基金经理许春茂出任投资总监。
这些小基金公司核心人员的流失阴影似乎开始淡去,新面孔的加入对公司未来发展能否起到转折性作用?
至少从表面了解到的是,对于公司的转机,新上任的高管们都表现的踌躇满志,员工也充满信心斗志。但有基金研究人士认为,管理层的重整和磨合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意味着整个团队制度的梳理以及公司文化的重塑。虽然小基金公司被认为氛围相对简单融洽,沟通较为通畅高效,但变动总会刺痛一些敏感的神经。
盈利局面严峻
围城之外,来者甚众。
有媒体报道筹备旷日已久的浙商基金公司和纽银梅隆西部基金业已获批。此外,还有多达20家处于筹备状态的基金公司在等候审批。
对于这些后来者,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竞争环境。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人力成本和渠道费用走高,基金行业盈亏平衡点近年来呈现大幅提升的趋势,平均从最初的20亿元、30亿元升至50亿元,目前更上升至80亿元左右。
在整个行业逐渐成熟,格局相对稳定的阶段,新基金公司实现盈利的时间长度和难度也在增长。“股东是否有足够的耐心等到那个时候,这是一个问题。”业内人士担心,“如果实现纯粹的市场化,不排除今后会有部分基金公司难以支持经营而走向衰亡。”
而整个行业中,尤其是实力较弱的小型基金公司都面对着同样内忧外患的问题。内部是投研人员的稳定性以及投资业绩波动。外部则是资本市场周期性严重影响财务收入,以及强势渠道蚕食下毛利率的下降。
而业绩,和业绩之下的内在肌理——公司治理的改善,依旧是其求索之道。
观察
攘外安内“盈利”公司难掩扩张冲动
不幸的基金公司各有各的不幸,而“幸福”的基金公司总是相似的。如果说依靠脱颖而出的黑马基金打开局面多少带有运气成分的话,小型基金公司业绩转身背后的却总能看到具有共性的发展轨迹。
漫长轨迹
2006年当时仍名为新世纪基金和巨田基金同时遇到股权转让问题。受制于此,两家基金公司在2007年大牛市中只能无为旁观。时至2008年,两家公司的股权问题才逐渐尘埃落定。上海隽基环境产业有限公司接盘了泰丰通讯电子持有的22%股权新世纪基金股权;摩根士丹利和华鑫证券也先后收购中信国安和巨田证券持有的巨田基金股权。
从目前的大股东来看,新华基金第一大股东新华信托持股48%,大摩华鑫前两大股东华鑫证券和摩根士丹利为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持股70%。至此,两家基金公司大股东结构趋于稳定,新近董事会成员也纷纷到位。紧接着公司管理层和投研团队进行了重整。
很有意思的是,目前两家公司的经营层中几无股东方成员,这在基金公司中并不常见。新华基金高管中除总经理孙枝来由大股东新华信托委派,其余高管层均来自市场招聘,无一人具有股东方背景。大摩华鑫新总经理于华在2008年末走马上任,这位前大成基金总经理在其出生的公募基金界招兵买马,重新组建了管理层。两家基公司都同样对外宣称,股东放权不干涉经营。
“职业经理人的高管结构让股东方对公司人事的影响降到了最小。”新华基金总经理孙枝来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而对于基金公司业绩具有直接影响的,是两家公司投研领*人物的确立以及团队的扩编。新华基金投资总监王卫东履新后,公司又先后招募了曹明长、崔建波两位基金经理,投研团队扩充至20多人。大摩华鑫投资部总监项志群上任后,同样对投研部门进行了整合和扩容。
扩张冲动
即便迈过盈亏平衡点,新华基金与大摩华鑫基金公司仍是规模在百亿之下,业界排名后四分之一的小型公司。用新华基金总经理孙枝来的话说,是“依旧挣扎在生死线上。”而行业的逐渐成熟和格局的相对稳定,使类似2007年不少中小基金公司突现规模质变的历史机遇似乎也已遥远。
但实现扭亏为盈后的小型基金公司迎来有条件谋求新发展的阶段,“产能扩张”的冲动不可抑制。
新华基金在编制2010年的预算时,公司预备将财务收入的大量现金流进行再投入,主要用于提升硬件设备、增加营销投入和提升一线人员的收入水平。据孙枝来介绍,按照年初对市场的预期,今年公司成本费用预算较去年实际支出提升近3倍。
“我们对董事会的承诺是,在规模达到200亿之前,市场份额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0%。而对公司内部,我们要求是达到50%以上。”孙枝来表示,“小公司必须要有高增长速度,否则就可能回到以前的阶段而被淘汰,我们希望能在1年~3年内进入行业中游水平。”目前新华基金已经投入到下一只新基金发行前的最后准备之中。
大摩华鑫总经理于华显然是兼具野心的,在接受媒体访问时他表示,“我希望最后能够突破‘合资公司一般都保守,发展比较缓慢’这个结论。”他为大摩华鑫制订的发展目标是,在三年内使公司达到一个全新的水准。
从公司财务数据来看,大摩华鑫去年营收同比增长1400万元,但成本和费用支出也提高了2000万元。去年至今大摩华鑫大量招聘市场销售员工,成立了上海、北京、深圳三个大区,并对渠道进行了开拓。
而从不少基金公司的发展历程看,在实现扭亏的一到两年后,公司人事变动也进入高发期,尤其是明星基金经理的离任。同时这一时期,公司治理和经营层的矛盾与问题也开始涌现。“处于抛物线上升期是最幸福的阶段。”基金业人士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