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好 http://www.yushiels.com/m/01引子
#拍一拍宋朝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宋·吴自牧·《梦粱录》
大学者都要劝告家人,千万别因为这四件闲事败家,可见香、茶、花、画是宋代非常普遍的,宋人生活雅致隐逸之程度也可窥见一斑。之前热播的两部以宋代为背景的电视剧《知否》和《清平乐》,口碑都非常不错。剧中还原了宋代茶道、香道,花艺等风雅的生活场景。前面我们已经和小伙伴们大致叨叨了一番点茶,今天我们就再来说说焚香
02精致的宋朝人:焚香雅事和意境追求
中国人品香、制香、焚香的历史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折芳馨兮遗所思,就是折取自然中的芳草香花作为佩饰,同时也成为青年男女表情达意的方式。当时的老百姓都有携带香囊(香囊里一般就装着晒干的香花)或者佩戴香草的习惯,渐渐地,佩香,熏香,制香成为一种文化,也成了一门艺术。而焚香,从概念范围来看,是归属于品香的,焚香原本起源于早期祭祀活动,汉朝时慢慢从礼法仪式中分离出来,成为日常常见的。
宋元时期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经常相聚品香,专门研究香的来源、载体、工具和制香法的各式香书、香谱也在此时出现,宋朝品香的种类有很多,但最普及的就是焚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生活怡情养性的四般雅事。甚至文人雅士聚会时,都感觉无香何以为聚
南宋马远的《竹涧焚香图》中,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远山近水,风过幽壑,素衣青襟,炉烟袅袅,图中士人默坐,精雅淡然,令人神往,从侧面反映出香事之于宋代文人士大夫的重要。
关于焚香的诗词也非常多,比如:
小院春寒闭寂寥,杏花枝上雨潇潇。午窗归梦无人唤,银叶龙涎香渐销——《春寒·小院春寒闭寂寥》宋·胡仔
五月黄梅烂,书润幽斋湿。柏子探枯花,松脂得明粒。覆火纸灰深,古鼎孤烟立。翛然便假寐,万虑无相及——《焚香·五月黄梅烂》宋·郑刚中,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醉花阴》宋·李清照
这些古诗文中,我们能感受到,一年四季,无论喜怒哀乐,宋人无时无刻不焚香,在宋朝的宴会上,比如春宴、乡会、文武官考试及第后的同年宴,以及祝寿等宴会上都有专门的焚香仪式,甚至像《知否》电视剧中,两个人坐在一起聊天,也会焚香。注意祖母右手侧的桌上摆着的香炉。
还有电视剧《清平乐》中,仁宗书案上燃着的香炉。
当然,焚香也并非仅仅局限于文人士大夫等上流社会,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多家香铺,酒楼里更是出现了随时向顾客供香的职业香婆;于平民百姓而言,香也可用于解酒、入药、香口、计时、熟水……因此,焚香不仅是风雅的点缀,更融入了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宋人之所以热衷香事,原因大概有三:
1、香料有疗疾、消暑、辟秽等功用。古人衣服经常熏香来驱赶蚊虫,便是出于这样的用途。
2、礼佛的需要。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之使,宋人焚香礼佛,随着佛道两教的发展,焚香礼拜更盛。
3、文人的推崇热爱,很多文学大家都是骨灰级的香客。文人喜欢焚香取静,营造空灵安逸的氛围,以求得怡然自得的感受。苏轼就曾经建息轩,在轩中焚香静坐,写下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同时,香事也是文人士大夫的重要社交手段——焚香待客、斗香赛炉,期朋会友,别有一番风趣。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北宋陈与义《焚香》
香道讲究静观不语,一盏茶、一束花、一缕香,人们随着袅袅升起的轻烟,静静地感悟到一种修心修身的愉悦,更能领悟到人生的禅意。
03宋朝香料的种类与故事
宋代香料种类丰富,单香材就有沉香、檀香、龙脑香、安息香、零陵香、甘松香、乳香、藿香、苏合香、降真香、金颜香、茅香、麝香等名目。将这些香材按照合香方调和在一起,称作合香,合香的形式也有很多,比如香饼、香丸、香篆、末香等。
宋时的风雅之士普遍熟练掌握制香的技巧,讲究亲自炼制合香成品,并以发明独家秘方为乐趣。因此,宋朝就产生了很多专门关于香的著作,如洪刍的《香谱》、叶廷珪的《名香谱》等,对于香都很有很详细的记载,其中洪刍的舅舅黄庭坚就是个非常爱焚香的人,可以说是焚香的发烧友啊,所以,外甥洪刍写出《香谱》估计也是受了舅舅的影响。
《陈氏香谱》就记载了一则有关黄庭坚的故事。一次,以画梅著称的花光长老派人将两幅新作送给黄庭坚,黄庭坚便与好友惠洪一起在灯光下欣赏。望着绢素上寒姿凌欹的梅影,黄庭坚不禁感叹道:画面如此生动,让人仿佛真的置身初春清寒的梅林间,唯一的遗憾是没有花香!
结果惠洪却说:这有何难当即笑着从随身包囊中取出一小粒香丸,焚于炉内。很快,黄庭坚当时所栖宿的舟中便有清幽的梅花香气轻浮暗溢。黄庭坚赞叹不止,追问此款香的来历。惠洪道出了此款正是大宋名臣韩琦创制的韩魏公浓梅香。后来由苏轼掌握,又传授给惠洪。
黄庭坚闻言不禁玩笑地抱怨道:苏学士明明知道我有香癖,当年居然不曾告诉我,简直不够朋友嘛!并特意为这种香品易名为返魂梅。
黄庭坚是制香高手,他的作品中记载的香方有汉言香诀、意合香、意可香、深静香、荀令十里香、小宗香等。其中,意合香、意可香、深静香、小宗香最为知名,又因与黄庭坚有关,被称为黄太史四香,与苏轼的雪中春信齐名。
提到苏轼调制的雪中春信,就要简单介绍一下了,据说这款雪中春信是古代最美的香之一,能于雪天闻到梅花开之意境。这款香的诞生,有一段故事。相传当年苏轼为合出早春梅花初绽时的香气,整整用了7年,一直不满意。直到宋哲宗元五年正月初七的一场突至春雪,苏轼取出御赐的羊脂玉碗,吩咐爱妾和侍女取朵梅花的花心之雪放于其中。再将炮制好的种种香料按顺序配好,终于配好雪中春信。
雅集之时,忽然拿出一款私家秘制的佳香,当场于香炉中焚爇起来,奉献上无形的、然而却直入肺腑的美感体验,这在宋代文人聚会时是经常上演的节目,也是极能让大家感到快乐尽兴的节目,可是比今天拿出什么珍藏几十年的红酒还有面子的事儿。
04精致的焚香用具
既然焚香是件那么雅致的事,用来焚香的器具自然也是非常讲究的,不同的场合要用不同的香具,宋朝家庭的书房、闺阁、厅堂中多有焚香所用的香炉、香箸、香瓶、香盒、宝子等相关用品,在不同的房间放置的器具也不同。
随着工艺的发展,这些器具也逐渐融入到了室内的陈设中去,成为装饰的一部分,因此这些焚香物品多精工细作,设计新巧,随着宋代烧瓷技术高超,瓷窑遍及各地,瓷香具(主要是香炉)的产量甚大。
两宋香炉的造型很丰富,尺寸的大与小是一种区别,有盖与无盖,又是一种区别。莲花式,奁式与仿古式,这一类都不带盖子。
带盖子的一类,称熏炉,如香毬,如鸭炉和鸳鸯炉,在电视剧《知否》和《清平乐》中,香炉香具也是随处可见,床头边案几上皆可见袅袅青烟。
05雅致的焚香的方法——隔火熏香
讲究精致生活的宋代,熏香之法极尽巧思。香事活动逐渐形成一套程式,成为上流社会重要的社交活动,称之为香席。焚香也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点燃就行了,这样是烧香,既不环保也不风雅,在当时有一种隔火熏香的方式盛极一时,这个的操作方式就跟《知否》中孔嬷嬷教导盛家三姐妹一样。
大概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烧炭,将木炭点燃进行燃烧,待木炭烧到通红而又没有明火也不冒烟的时候,木炭就算是烧好了。
第二步:置办香灰,将香灰放到香炉里,使香灰均匀松散,并在香灰中心挖出一个较深的孔洞。
第三步:入木炭,将已经烧好的木炭放入到香灰的孔洞里,放入的深浅视情况而定,如果木炭比较旺,则放的深一些,如果不是很旺,则放的浅一些。
第四步:熏香,木炭放入以后,在孔洞的上方放置割隔片如云母片、银箔、金属片等,这个时候熏香就开始了,如果有烟气可以将香灰调整一下,直到没有烟冒出即可。
这四步做完就可以进行品香了,这种隔火熏香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是非常注重技巧的,就如同点茶的技艺一样,焚香,也成了闺阁女子一项高雅的必备技艺。
06总结
这焚香虽然是件雅致的事情,但是却非常耗费时间和金钱,普通老百姓是没有这个闲情雅致了,也只有宋朝的那些文艺青年是世家子弟才有如此多的时间和金钱来享受这焚香之雅。
中国古代香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人雅士的重要推动,宋朝的文人雅士不仅品香,很多还亲自编撰香谱、製作香料、设计香具、制定香席仪规等,并将其内化为一种生活美学和哲思。
焚香在明清以后就逐渐衰落了,现在都快成了绝技,所以近些年,我们又在重拾传统的文化和技艺。
宋朝焚香的盛行,和宋朝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大宋社会繁荣富庶,宋朝的GDP排在当时世界前列。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品质也相应提高。同时,宋朝重文轻武,文人在大宋的地位非常之高。
富裕优越的物质条件,又有宽松丰富的文化氛围,文人雅士才有条件、有时间、有心情去进行丰富的娱乐文化,斗茶也好,焚香也罢,都趋之若鹜,盛行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