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息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浅谈焚香的发展史及焚香的一些常识和香与传 [复制链接]

1#

焚香

落雁云边影,鹅梨账下香。

偶得无限意,寄此几重芳。

火冷熏还醉,天寒暮欲霜。

赠君炉中趣,祈巧小襦娘。

中国人用香的历史可说是非常的早,可概括为,初始于春秋战国,滋长于秦汉两朝,完备于隋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明清。

汉代之前用香以汤沐香、礼仪香为主,当时广泛使用的香料包括兰、芷、艾、蕙等,在驱虫辟邪之余,在当时的祭祀上天和祖先的祭礼.上,香是不可或缺的,古人燃烧香木,让香烟直达天上,将人们的诉求和企盼告之上天。

汉魏六朝则流行道家学说,博山式的熏香文化大行其道。当时中国道教发展很快,道家由一门学说变成了一种宗教。道教建立了一套特有的礼仪,在这些礼仪中,香是最重要的道具之一。这个时期,用的焚香工具是熏炉,也叫博山炉,在博山炉问世之前,人们将薰香草放在炉中直接点燃,虽然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很大,后期龙脑香、苏合香传入国内,这些香料被制成香球或香饼,因此人们发明了博山炉。博山炉用使用炭火,香料放在炉中烤时,香味浓厚,烟也很小。李白有诗,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说的就是博山炉熏香时,香烟缭绕的迷人意境。

隋唐五代不仅用香风气大盛,且以奢侈著称。唐人喜欢将金银搭配在一起,表面雕刻各式花纹,配以金子的贵气,便是所谓金花银器,有“远看颜色近看花”的美感。香料也在这个时期形成了“沉檀龙麝”中国四大名香,“沉”就是沉香,“檀”就是白檀,“龙”就是龙涎香,“麝就是麝香。这些香包含了甜、酸、苦、涩、辛、凉、辣等各种香气,闻了以后让人感觉非常舒服。唐朝贵族合香以沉香为主,搭配其他,沉香价格昂贵,上品与黄金同价。且唐朝佛教盛行,佛教将金、银列为佛教七宝中的前两宝,佛教又称”香为佛使”,敬神礼佛中香不可或缺。从这个时候,香文化开始和佛教结合。这个时期,鉴真和尚东渡,不仅把佛教传到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与佛教有密切关系的品香文化。

宋时,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有了专门研究香的来源、载体、工具和制香法的各式香书、香谱也在此时出现。宋人品香时,常用隔火薰香之法,来达到出香品闻得目的,称之为炙香。宋朝炙香,首先是烧炭,将木炭点燃进行燃烧,待木炭烧到通红而又没有明火也不冒烟的时候,木炭就算是烧好了。其次办香灰,将香灰放到香炉里,使香灰均匀松散,并在香灰中心挖出一个较深的孔洞,然后入木炭,将已经烧好的木炭放入到香灰的孔洞里,放入的深浅视情况而定,如果木炭比较旺,则放的深一-些,如果不是很旺,则放的浅一些。木炭放入以后,最后在孔洞的上方放置隔片如云母片、银箔、金属片等,这个时候把香丸放在隔片上,熏香就开始了,如果有烟气可以将香灰调整一下,直到没有烟冒出即可。且南宋时期,香文化已经从贵族文化走向民间文化。宋朝《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卖香的铺子叫做“刘家上色沉檀拣香铺”,这个铺子是卖沉香白檀的。

至明代,香学又与理学、佛学进一步结合为坐香与课香’,成为禅修一门功课。我们现代的香学的香方和焚香习惯,就继承于明。明朝朱棣派遣郑和六下西洋,带回了胡椒、檀香、龙脑、乳香、木香、安息香、苏合香等。此时的京城已经有了知名的专业“香家”制造香品,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恭顺候府吴家,其府中制作的合香恭顺寿香饼,在明代万历年间名燥一时,目前这个香饼配方仍然在使用,这个香饼加入了藏红花,所以味清淑,留香长。其实在宋代时,藏红花就开始用于和香,当时叫作“番栀子”或“大食栀子”。明代用香与宋代不同之处是对香线的使用,线香始于元代,明清时代大为普及。首次记录出现在本草纲目中,相比香丸、篆香,焚烧线香简便宜行,轩窗、几席等处都可焚烧。到清时期,香文化并没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只是焚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案供以及香案、香几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没。

香道讲究静观不语,需要人们随着袅袅升起的轻烟静静地感悟其中的人生道理。古人焚香是为了享受高雅,也是宫廷贵族们显示身份的象征,感悟香气中带来的奇妙感受。品香用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奢侈品”,所以香文化的发展特别需要一个安定繁荣的“盛世"环境,而近现代社会的持续动荡,不仅极大地影响了香斗贸易和制香行业的发展,也使人们失去了熏香i怡情的闲情逸致。

现代现存的制香工艺,虽有一些传统的方法和技术仍然得到了采用,但那只是一些外围的,形式上的保留,而香料的选择、炮制、配伍、火候等最核心的内容都被丢弃了。其后果之一就是制香工艺的中断与香谱配方的散失,以至当今真正精通传统制香的人越来越少。如果有对香道感兴趣的,有以下书籍推荐,遵生八笺,长物志,猎香新谱晦斋香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