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息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115世纪时的东南亚各国情况,以及各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最好 http://pf.39.net/bdfyy/xwdt/

引言

本篇主要讲述十一到十五世纪东南亚各国的情况,和东南亚各国是如何抵御外族侵略的。

越南李朝的封建统治

李朝统治时期(-年),越南封建社会进入新的阶段。这时的社会生产力有所提高,行政制度也实行了改革,封建统治巩固起来,首都升龙成为国家的中心。黎朝时全国分十道,由武官治理。李朝改分为二十四路,由文官知府治理。仁宗时(-年),规定中央官职分文武两班,分别以尚书与都统为首。地方路(府)下有州,设有州牧;最基层地方单位为社,设社官,管理登记官位、年龄、兵役以及税收和征发徭役等事。

年编成的刑书,是越南第一部成文法。其中有偷牛者杖一百、禁止买卖满十八岁的男子为奴等规定,目的是为保证庄园的生产,以利于封建主的剥削和统治。

越南南部的占婆国,大约在6世纪以后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11世纪中,李朝屡次进攻占婆。年斩占婆王首,俘虏五千余人。年占婆进攻越南,李朝还击,虏占婆国王,合并占婆北部一部分领土。李朝统治者在实力逐渐增强后,于年派李常杰和宗亶分海陆进攻中国宋朝,占邕、钦两州。次年,宋军入越,富良遭遇战中双方都损失严重。年议和,宋军撤出越南。

李公蕴即位之初,下令免税三年,贫户积欠捐税皆豁免。又开凿沟渠,修筑堤坝,以利灌溉。李太宗(-年)在战败占婆后,把五千战俘沦为农奴,开垦林地,辟为庄园。李神宗(-年)时,每年令士兵回乡耕作六个月。这些措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封建统治者遂得剥削更多的农民剩余劳动。由战俘或囚徒开垦的庄园,称为“坊邑”,归王室所有,收成也完全属于宫廷。

王家分封给功臣的食邑,称为“拓刀田”;赐给公主的领地,称为汤沐邑;施舍给僧侣的为寺田。这些土地上的生产者主要是依附佃农和部分家奴。也存在着村田和农民的私有地。法律允许土地买卖,因而农民的私有地不断为豪右所兼并。政府为保护封建主利益,还规定出卖或出典逾二十年的土地都不得赎回。

手工业技术也有发展。7世纪时,李朝向唐朝贡纳纱绸,到12世纪给宋朝的贡品中就出现“龙璇花缎”这样精致的丝织品。但手工业仍由国家垄断。首都有官办的手工作坊,铸造钱币、兵器等。王室经常从民间征调女织工、土木工匠,为王家服役。私人手工业者被课重税,很难发展。农村中的手工业还没有和农业分离。

商业中心是首都升龙,商业由国家垄断。平原地带把食盐、铁器、酱油等运往山区,换回各种水果、象牙、犀角、香料等。国外贸易也十分兴盛,除和中国有传统贸易外,开始和暹罗及南洋通商。政府特辟云屯港,鼓励外国商人来越南贸易。货币随商业的发展而出现,称为“明道钱”。

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李朝政治腐败,加紧剥削人民,又连年天灾,瘟疫不断。、、和四年,在骥州、爱州和鸿州都爆发农民起义。起义军切断交通,使各地统治机构陷于瘫痪。时李朝女主年少,为陈守度所迫,让位给她丈夫陈日煚,陈日煚即陈守度的侄子。李朝从此结束,开始了陈朝(-年)。

封建社会的发展

陈朝的土地关系和李朝统治时期基本相同。所有土地名义上都为王家所有,除一部分留作国王支配的国库田以外,大部分分配给宗室和宠臣。村田和私田继续存在。村田是属于农村公社的土地,每个村社成员都有权使用。私田是个人占有的土地,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陈朝初期奖励开荒,垦面积大大增加。又开浚沟渠河道,引水灌田。士兵在服役一个时期后,可以许其回乡种田,需要时再征调。这些措施是李朝农业政策的继续,目的在于保证兵源和财源。手工业和商业也比以前发达。升龙街道分为六十一坊,手工业者和商人都各有固定的街坊。

有的行业还出现同行组织,手工业逐渐摆脱了政府的控制。年,陈太宗统一币制。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影响渗入农村,因之货币地租开始与实物地租并行。这些都标志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随着货币经济的发达,高利贷盛行,农民私田和村田不断落入高利贷者和富裕农民之手。贵族官僚更兼并成风,随意圈占土地。

陈朝时越南独立已二百多年,民族文化有显著发展。陈太宗(-年)设国学,奖励儒学。黎文休撰《大越史记》三十卷,是越南第一部正史。13世纪末,本国文字“字喃”在利用汉字的基础上创成,代替过去长期使用的汉文,促进了越南民族文化的发展。13和14世纪,出现许多用字喃写作的诗人和作家,如韩诠就被后人称为越南文学之父。

反抗元朝侵略的斗争

13世纪后期,元朝统治者三次进犯越南。年,忽必烈派使臣劝降,为陈日煚所囚,战争于是爆发。元军从大理沿红河侵入升龙,国王出走海岛。元兵在遭到抵抗后退回云南,但仍威迫陈朝三年进贡一次。年,元军第二次进犯,攻陷升龙,并由海路攻取占婆,包抄义安。越南南北受敌,王廷退到清化。民族英雄陈国峻领导军民猛力反攻,次年在咸子关渡口大败元军,收复升龙,元将唆都等被杀。从年末到年中,越南击溃元军五十万,再次把侵略者逐出了国境。

两年后(年),元军第三次进犯,水陆并进。陈国峻把军队化整为零,四出截击。元军后因粮尽撤退,越军则乘胜追击包围。年白藤江一役,陈国峻令用削尖并包有铁片的木桩插入河中,两岸设伏,乘涨潮诱元军深入。潮水下落时,伏兵出击,元军船只为河中木桩所阻,几乎全遭歼灭。

此役卤获战船四百艘,俘大将乌马儿等四人。军民一致是越南抗元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当陈仁宗畏怯欲降时,陈国峻说:“先斩臣首,然后降”。陈国峻治军严明,令将士必须与人民一心,不得扰民。士兵都在手臂上刺“杀鞑”二字,以示决心。广大人民群众或赶制战船弓箭,或筑路修桥,或奋起助战。陈国峻长于战略,往往出奇制胜,能变劣势为优势,终于击退了强大的元军。

农民起义和明朝的人侵

元军虽被击退,越南却已遭到严重破坏。14世纪初连遭水灾和歉收,人民生计日苦。统治阶级在胜元以后,日益骄奢,互相倾轧,又不断与占婆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负担。陈朝时期社会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仍残存着野蛮落后的奴隶制。王公贵族和高级官吏有权召买家奴,到海滨筑堤圈地,辟为庄园。法律规定宗室相国可以蓄奴千人。奴隶脸上刺字,从事开荒,劳动比依附农民尤为艰苦繁重。14世纪以后,“富者驱奴使婢,田连阡陌,安享尊荣,贫者走马奔牛,趋乘服役,日食不给”。因之社会矛盾尖锐,农民和奴隶起义不断发生。年,牛吼号召占脱寨农民起义。年,以郑觉密为首的泰族农民在沱江一带起义。年,海阳一带饥馑,农民在吴陛领导下,以“赈救贫民”为口号,发动武装起义,规模最大。起义者大部分是从各王侯和公主庄园中逃出的奴隶。年,吴陛控制天寥到至灵一带,称王两年,后被镇压。

起义虽都失败,但陈朝的统治已被削弱。14世纪末,占婆乘越南衰落,屡次进犯,七年内三陷升龙,焚烧掠劫。陈朝外戚胡季犛执政时,进行改革,规定占田和蓄奴都有限额。超额的土地归为公田,分配农民耕种;超额的奴隶也归政府。年,对改革不满的陈氏封建集团密谋杀胡季犛,事泄,株连三百多人。年,胡季犛夺取政权,建立胡朝(-年)。

胡朝打击庄园主势力,减轻租税,并按田亩数额用累进法征收丁税。又发行纸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道路河渠;同时整顿军队,防备新兴的明朝。胡季犛的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措施,加强了他的统治力量。同时他实行专制统治,严厉监视人民,相识者不敢偶语,行人不许投宿,所以招致人民的广泛不满。年,明朝借口恢复陈氏政权,侵入越南。胡季犛在红河下游大败,为明张辅所俘。从此越南北部为明朝所侵占,清化以南仍归陈简定和他的侄子陈季扩控制,继续和明军斗争。

蓝山起义和反明斗争的胜利

明朝封建统治者侵占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一带,设府、州、县,建立堡寨,作为据点。明朝派往越南的地方官吏,多数贪虐残暴,每年榨取大量金银、粮米、绢、漆、安息香、苏木、翠羽等。明朝政府还从越南强迫征调工匠,到北京从事各种制造。越南北部在明统治的二十年间(-年),各地起义不断发生,最后的一次是蓝山起义。清化地主黎利原为明朝在越南地方政府中的小官,于年在蓝山率众起义。各地起义军闻风响应,接受黎利的指挥。明军分兵镇压,黎利一度败走老挝。但不久之后,他又回到越南,举兵再战。黎利善于用兵,“以弱制强,或攻人之不备;以寡敌众,常设伏以出奇”。年5月,明军被迫议和,企图诱降黎利,遭黎利严厉拒绝。年,战争再起。

在起义的第二阶段中(-年),明朝政府一度对越南放松了控制。起义军乘机整顿队伍,力量空前壮大。各阶层、各族人民都汇集到黎利部下,达三十五万人。起义者制造战船和“襄阳炮”,并储足粮食。这时明朝令调集大军,再来镇压,但将领蒙蔽明廷,不作准备。黎利在兵力集中后颁发檄文,号召越南人民驱逐侵略者,夺取明军各据点。

年支棱一役,大破明军。黎利依靠越南各族人民的力量,顽强地进行了十年的反抗斗争。明朝侵略军由强而弱,节节败退,国内又受到各地农民起义的打击,终于被迫退出越南。年,越南重新获得独立,开始了后黎王朝,定都河内,国号大越。

真腊的吴哥王朝

真腊摆脱爪哇夏连特拉朝的统治后,以吴哥城为首都,建立吴哥王朝(-年)。在吴哥王朝前期,国家强盛,文化繁荣。版图最广时,整个印度支那半岛中部即西北由今缅甸边境起南至今马来半岛班当地区,都处于它的统治之下。关于吴哥王朝的历史,所知甚少。据13世纪末元朝使臣周达观《真腊风土记》记载,似乎当时奴隶制还很盛行,“多者百余,少者亦有一二十枚,除至贫之家则无之”。吴哥王朝的繁荣和国王统治势力的强大,从吴哥石刹可见。

吴哥石刹建于12世纪前期,吸取印度的佛教艺术,同时充分显示出民族特点,发挥了柬埔寨人民的创造性,是柬埔寨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石刹包括宝塔和殿堂,层层屹立,全部用石块垒筑而成,最大的石块重八吨以上。中央大殿的中心是大塔,四角各有一塔,围以圆柱长廊。长廊上满布雕像和生动的浮雕,雕刻印度史诗故事以及战争、国王出游等场面,既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也表现了丰富的想像力。

王城北面,沿城墙有御用浴池,四壁也都是浮雕。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里详细描绘并极力称道吴哥王城建筑的宏伟。有人把吴哥建筑和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并列,称为四大奇迹。吴

哥王朝对外国、特别是对占婆进行了多次战争,又从事大规模营建,因此加重了人民负担,不利于社会生产。12世纪中叶,农民屡次起义,有一次杀死了国王。13世纪中叶兴起的泰族国家暹罗,屡次战败真腊。年,首都吴哥被暹罗攻占,遭到破坏,数万人被俘为奴。真腊太子复国,年迁都金边。但在与强邻暹罗不断战争中,吴哥王朝一蹶不能复振。

老挝

8世纪以后,在老挝出现了一些小国,其中有年在今琅勃拉邦建立的南掌国。老挝人从吴哥与速古台接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在国王范甘统治时期(-年),传入小乘佛教,又由吴哥传入巴利文佛经;同时首都南掌开始建立佛寺。

范甘合并万象、川圹、占巴塞等小国,奠立老挝王国的基础。领土由奠边府的边境起,沿湄公河直达柬埔寨北部边境,西接清迈、暹罗,东邻越南和占婆。但人口不多,全国男子仅三十万人。越南黎利建国后,曾一度控制老挝。老挝和越南、暹罗都曾维持长期的贸易关系。从琅勃拉邦、万象西南到沙湾拿吉沿湄公河岸的许多石窟、塔寺和国王的陵墓,足以反映14世纪以后老挝的繁荣和老挝人民艺术上的成就。16世纪老挝又为暹罗所控制。国王菩提萨罗在位时(-年),迁都万象,内部分裂,引起缅甸的不断入侵,国势趋于衰落。蒲甘王朝前的缅甸。

缅甸位于印度支那半岛西北部,地邻印度,很早就通过商人和僧侣接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大约在纪元前后,孟人即得楞族在下缅甸建立勃固国,勃固国就采用南印度文字。在孟人的北方,中缅甸一带有藏缅人骠族建立的骠国,以卑谬为首都。

从卑谬所发现的碑铭看,骠国也受印度文化的影响,雕像和铜器等多与印度笈多王朝的风格相似。缅甸境内的早期国家和我国有密切关系。公元1世纪末,缅甸北部掸国王雍由调曾遣使到汉朝赠乐。年,骠国王雍羌也曾派遣王子舒难陀,随南诏使臣到唐朝首都长安赠送国乐。

蒲甘王朝时期的缅甸

从8世纪中叶起,骠国的首都卑谬衰落,骠人渐与缅人融合。年,缅人在卑谬以北建立蒲甘城,11世纪中叶兴起了蒲甘王朝(-年)。国王阿奴律陀(-年)在位时,征服南缅诸小国,又控制阿拉干北部,统一上下缅甸大部地区。北部掸族部落酋长都称臣纳贡。蒲甘王朝势力远达孟加拉湾和暹罗边境,是缅甸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

蒲甘王朝统治下的缅甸是一个早期封建国家,但还保存着奴隶制残余。阿奴律陀和以后的国王笃信佛教,大建寺塔,再加上宫廷贵族奢侈挥霍,国家财政濒于破产。蒲甘王朝末期有一句谚语说:“佛塔建成,国化灰尘”,正是当时的写照。阿奴律陀和他的臣下创制缅甸字母。这个时期的许多碑铭都有把千百个印度男女俘虏献给塔寺的记载,可见奴隶的主要来源是战俘。除塔寺奴隶之外,还有王家奴隶,二者都遭受残酷的压迫和剥削。

塔寺贱奴担负沉重的劳动,有的用作牺牲。国王把从战争中占领的土地分赐官吏贵族,他们把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役为佃农,形成封建剥削关系。农村公社仍然存在,一切村中的大事都由长老主持。农民须向地主缴纳贡赋,并为国家服劳役,如建寺庙、修水利等。

蒲甘朝第三代王江喜陀(-年)继续在首都大兴土木。年兴建的阿难陀寺,是缅甸著名的佛教建筑。蒲甘逐渐成为新兴的佛教中心,远从印度各地来参拜的佛教徒络绎不绝。年,江喜陀曾派僧侣到中国通好,此后蒲甘王国始终与中国保持关系。

元军的人侵和缅甸的分裂

13世纪初,蒲甘宫廷中长期内订,暗杀和篡位不断发生。年,忽必烈取大理,建立云南行省。年,元朝派使臣来缅甸劝降,缅王拒绝,并杀元使。年,忽必烈派大军侵入缅甸北部,攻掠城池,杀掳大批人民。年,元军又攻陷蒲甘,缅王投降。元朝的云南行省包括缅甸的掸邦,驻军统治,直到年才被缅甸人民逐出。

蒲甘王朝衰落后,缅甸北部的掸族向南推移,逐渐占据大部国土,形成小国分立的局面,历史上称为掸族统治时期(-年)。南方的孟人以勃固为中心,建勃固国。北部和中部除掸族小邦互相争雄外,年,在今曼德勒不远的阿瓦城,兴起缅人的阿瓦王朝。勃固和阿瓦南北对峙,直到16世纪缅人在西当河上游建立东吁王朝,缅甸才重新统一。

暹罗的建国

暹罗的大部领土曾隶属于高棉族所建立的扶南国。6世纪中叶,扶南势力逐渐衰落,真腊代之而起,原属扶南的领土又转归真腊统治。泰族长期受真腊统治,曾不断反抗。年,泰族部落在首领室利·膺他沙罗铁领导下,打败高棉,占领暹罗北部,建立独立国家。首都在速古台,因称速古台王朝,即《元史》的暹国。暹国以南还有另一个国家罗斛国。

在速古台王朝统治初期,暹国只占有速古台城附近地方,第三代君主蓝摩堪亨统治时(-年),服属邻近小国,版图东北方扩大到琅勃拉邦省,南至马来半岛东北岸的六坤。暹史记载蓝摩堪亨曾于和年两次来聘元朝,并且带了中国的磁器工匠回国,从此中国陶磁技术传入暹国。年,他又令人改造真腊字母,以适于书写泰语,因而创立了泰文。

以后暹国国势衰落,属国纷纷脱离,领土缩小。国王黎泰信佛,从印度、锡兰等地召请僧侣,传布佛教,并兴建寺院,修筑道路,以致民力凋敝。年,暹国投降罗斛,中国史书上从此称为暹罗。

14至15世纪的暹罗

罗斛国建都阿瑜陀耶,亦称大城府。国王拉马底帕提一世(-年)降服暹国,建立统一政权,称阿瑜陀耶王朝。以前隶属速古台王朝的小国也被兼并,国土扩张到湄公河中上游和马来半岛的大部分。以后又不断进攻真腊。

拉马底帕提一世在位时,为加强统治,稳定社会等级秩序,曾颁布许多法律,镇压人民的反抗。凡反抗王朝的,都处以极刑;侵犯私有财产的,如纵火、抢劫、偷盗等,也处重刑;奴隶、乞丐、逃债和流浪者,剥夺在法律上作证的资格。

阿瑜陀耶王朝地方行政区划按离京城远近,分为畿内和畿外诸省,重要城市由王室直辖。中央政府分政务、宫廷、财政、田务四部。婆罗门教占有重要地位,重要案件由婆罗门审判。

年,国王波隆摩罗闭(-年)即位,曾遣使到明朝通好,从此中暹的关系日益密切。年,暹罗王子那空膺来聘中国,明太祖赠以“暹罗国王之印”及衣帛路费。在与明朝结好后,波隆摩罗阇开始吞并速古台王朝所余的领土。年,攻陷其首都速古台;国王投降,割让西部领土,承认为阿瑜陀耶王朝的附庸。年,速古台王朝最后为阿瑜陀耶王朝所灭。暹罗王又进攻真腊,年攻陷吴哥,立暹罗王子为真腊王。真腊太子起兵驱逐了侵略者,但此后国势不能再振。

15世纪时,暹罗国家已过渡到封建社会。15世纪后期统治暹罗的波罗摩·戴莱洛迦为加强中央集权制,实行改革。中央政府分内务、财政、宫廷、农业和地方政务等五部,军事由军务总长统辖。

全国土地收归国有,王公、百官各按其爵位高低,授予禄田。掌握大权的诏披耶受田一千至四千莱,下级官吏受田一百六十莱。禄田一般由附着于土地上的农民耕种,已是封建的剥削方式。按照受田数目不同,法律规定受害者的赎罪金也有区别,这些都反映社会等级的存在。农民也由国家授田,每人仅三十五莱。受田者须向国家缴纳沉重的赋税。

新柯沙里王朝的建立和三佛齐的衰落

11世纪后期,马打蓝国分为东部的戎牙路和西部的谏义里,由国王两子分别统治。后来谏义里合并戎牙路。国家统一后,经济获得发展,建立起强大的水军,和三佛齐保持和平关系。年,爆发农民和奴隶起义,但胜利的果实被地方长官庚安洛所夺取。庚安洛以新柯沙里为首都,建立新柯沙里王朝。13世纪后期,这个王朝征服了爪哇和马来半岛南部。建立新加坡城,势力一直达到加里曼丹、巴厘和摩鹿加。

新柯沙里王朝还占领苏门答腊岛东部的末罗游(占碑),从这里继续向内地扩张。到13世纪末,三佛齐领土只剩下巨港附近地区。三佛齐的繁荣强盛,主要由于控制马六甲海峡孔道,掌握东西方贸易的枢纽。赵汝适《诸蕃志》记载,三佛齐因地当往来咽喉,在海里设有铁索,以备海盗,商船经过时才开放。“若商舶过不人,即出船合战,期以必死”。但在失去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东南大部地区后,便不能象以前那样控制海上贸易孔道,因而日趋衰落。

元朝的人侵和满者伯夷王朝

正当新柯沙里王朝向外扩张时,谏义里国王查耶迦望积极准备复国。年,查耶迦望乘人民两次暴动反对新柯沙里王朝,刺死国王,夺回政权。就在这一年,忽必烈遣使到爪哇劝降,受到黥面之辱,于是派史弼、高兴等率兵二万余,军舰千艘,大举进攻爪哇。年,元军在爪哇登陆。新柯沙里故王的女婿罗登维阁耶先诈降元军,借元军之力推翻查耶迦望,然后集合兵力,乘元军不备突袭,把元军逐出爪哇。罗登维阁耶以满者伯夷为首都,建立印度尼西亚史上最强大的满者伯夷王朝(-年)。

满者伯夷王朝统治时期,印度尼西亚的经济有很大发展,封建制生产关系最后形成。国王把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官吏,受封者从采邑所属农民征收一部分收获物,但封地不能传袭。农村公社仍然存在,还保留一些集体互助的痕迹;赋税共同负担,主要用实物交纳。农村中的水利系统完善起来,爪哇东部干旱地区,也兴修灌溉工程。

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桑、棉广泛种植。制绢、织布、印染、金银器皿、雕刻、编织等手工技术也有改进。手工业中以造船和武器铸造最为重要。印度尼西亚各岛出产的香料、名贵木料和工艺品不但在各岛交换,也运销国外。爪哇的商船远航到中国、印度、印度支那半岛、朝鲜、日本等地。贸易的兴盛促成沿海城市的发达,出现了繁荣的海港。许多乡村都有通往沿海城市的道路。爪哇的商人和贵族从对外贸易中获取高额利润,只有他们才能享用从外国输入的贵重商品。

满者伯夷建国之初,宫廷政变不断发生。年后,首相卡查玛达(?-年)辅政,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国王的地位和权力大大提高。政府组织分为军事、内政、司法、移民四部。全国领土分为内领即本土和外领即属地。地方设省、县、乡,各级长官都握有军政、民政权力。

每乡抽调壮丁一百名,组成水军和陆军,以防止领主叛乱,镇压农民起义。佛教僧侣虽可受封土地,但只司宗教和教育事务,不得参预政事。国王按规定从全国土地收获中征课10%,但实际超过很多。除土地税外,还有路税、河税、堤防税、进出口税、码头税以及各种营业税。人民还须为国家担负筑路、修桥、建造仓库等劳役。

国王哈延乌鲁在位时期(-年),满者伯夷的统治已扩张到爪哇以外。哈延乌鲁向东征服巴厘岛,北面控制加里曼丹。在西方征服三佛齐的绝大部分,大体上奠定了今天印度尼西亚版图的基础。满者伯夷的疆域除印度尼西亚群岛外,还包括马来半岛南部。国王为树立威权,规定爪哇以外藩属必须定时亲身或派使节到满者伯夷,向国王誓忠,如有疏忽,即施征伐。国王对属地人民征集大量贡物和各种税收,大兴土木,建造王宫、寺塔。首都围以石城,有铁铸的城门,城内有整齐的街道和繁华的市场。

满者伯夷的文化在14世纪极为发达。文学方面涌现著名的诗人,并把古典印度史诗译为爪哇文。民间音乐舞蹈和宫廷歌剧得到很大的发展。皮影戏流行,内容多以印度史诗为题材,但愈益具有民族色彩。剪制牛皮影戏角色成为一门精美工艺。

满者伯夷王朝境内流行佛教密宗和印度教的湿婆教派。两种信仰都带有极大的神秘主义色彩,几乎融合为一,佛和湿婆受到同样的崇拜。宗教信仰的融合与统一,符合满者伯夷统治者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要求。国王被认为是神的化身,是神在人间的代表,具有“福气”或超自然力,国王巡行国土便是把“福气”赐给人民。这是满者伯夷王朝时期王权增长在宗教上的反映。

结语

13世纪末,伊斯兰教开始传入印度尼西亚。西印度古扎拉特和苏门答腊北部的须文达那巴赛国都接受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最先由古扎拉特商人传到苏门答腊北部,然后传布到马六甲、爪哇等地。伊斯兰教主张每个教徒应从真主得到一份耕地,可以自由使用和买卖,同时主张保护商业利益。这些主张符合于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的要求。印度传来的伊斯兰教,和印度尼西亚当时流行的佛教、印度教一样,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成分,其教义又都用印度化形式和词汇表达,因此很容易为印度尼西亚人所接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