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息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公历农历闰月之别及与节气关系文化传家 [复制链接]

1#

一眨眼的功夫,年已经快要过去将近一半。

今早打开万年历app,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怎么从今天开始又是四月?难道我穿越了……

其实心细的朋友们早就发现,今年我们碰上了几年一遇的闰四月!

那么,闰月究竟是什么?公历和农历有什么区别?闰月和节气之间有关系吗?

别急别急,今天就带你来盘点闰月那些事。

什么是闰月

在公历中四年一闰的闰月是固定在2月,农历的闰月是怎么回事?

农历闰月是一种中国传统历法置闰方式,在亚洲(尤其在中国),闰月特指农历每逢闰年增加的一个月,闰月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农历年月与阳历年及四季脱节。

公元前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汉武帝发现之前的颛顼历,以建亥为岁首(即农历十月)已不适用,就任命司马迁以太史令身份,和中大夫孙卿、壶遂及历官邓平、落下闳、天文学家唐都等二十余人改革历法。经反复计算、甄选,终于在汉太初元年五月颁布新历《太初历》。

《太初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统一且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历法,在古代天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历法测算出一太阳回归年为又分之日,一朔望月为29又81分之43日,故又称为“81分律历”。还首次把廿四节气编入历法,以五日一候,三候一气,一朔望月置一节一中气,月初为节,月中为中气,没有中气的月份就为上一月的闰月。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月大30日,月小29日,如此阴阳合历,将自然岁时日月、物候迁变规律,与春种、夏忙、秋收、冬藏的农业节奏合拍,从此,中国传统历法与周而复始的地球四季规律、日月运转周期和磁场潮汐规律紧密吻合。

公历和农历有什么区别

阳历又叫公历,是太阳历,它是由儒略历修订而成的,以四季循环的太阳回归年为基本周期,与月亮的圆缺变化无关,是世界上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规定每年都是12个月,每年的1、3、5、7、8、10、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4、6、9、11月为小月,每月30天;2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月份的大小、置闰完全是人为的制定。

阴历又叫朔望历,也称农历,是以月相变化周期朔望月作为历月的基础,来计算一年的时间,与太阳回归年无关。

现在我们日历牌上的农历又称阴阳合历,是将阳历、阴历、并且结合廿四节气编订的历法,其中农历所采用的干支纪年,则是借鉴了干支岁时历的表述。

干支岁时历,即是黄历,就是传说的黄帝轩辕历,也有称其为夏历,是中国最早的历法,它参照岁星(木星)围绕太阳公转周期,从地球观测,以12个太阳回归年为一木星年,并以十天干、十二地支、五行作为对岁星计历方式的早期历法,一个岁星五行周期六十年为一甲子。

在《礼记·月令》中可以看到,古代君王和人民,皆是按照四季月令变化来指导城建军政、农业生产、衣食住行,这些问题的关键,都和气候变化有关系。而气候、温度、潮汐等自然变化,与地球绕日、绕月运动及其他行星的位置磁场有关系。所以,古代农历的大框架,就是用阳历观测基本四季变化;依据月亮潮汐规律而划分出月份,于是就引入阴历;为了便于计算星际磁场对灾变的预测,于是将干支与五行生克为基础的干支岁时历引入历法,这就是中国传统历法中的“阴阳合历”。

闰月和节气之间的关系

将廿四节气引入历法是汉太初历一大创举。

首先要特别强调的是,廿四节气的划分是参照地球绕行太阳公转周期的黄道角度来定气,简单说,节气是按照阳历年来计算,每十五天一个节气,一年就是24个节气。其中,节与气的划分是以阳历中,太阳能量五行生克周期五日为一候,对天空、大地、地下(水中)的影响分为三候成一气。再对应到一个阴历朔望月中,每个朔望月置一节、一中气,月初为节,月中为中气,没有中气的月份就为上一月的闰月。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为阴历朔望月的节;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为阴历朔望月的中气。

在阴历中,以12个中气作为阴历12个月的标志,即每个月理应有一固定中气,比如雨水是正月的中气,春分是二月的中气等等……

一个太阳回归年中有二十四个节气,这就意味着每个节气月之间平均为(./12=)30.日,而一个朔望月为29.日,这样,阳历与阴历二者之间每月相差将近一日,所以在阴历朔望月中,节气的日期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每个月的节气时间就要向后推迟近一日,这样天长日久,总会出现中气赶到月末的现象,那么接下去的一个月就必然没有中气,而仅剩下一个节气了。于是,这个没有中气的月,就被称作这一年的闰月,前一个月是几月,这个月就是前一个月的“闰月”,大致每十九年会有七次闰月,这即是“十九年七闰”的农历置闰规律,如此就把阴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阳历年,阴历中的朔望月又有鲜明的月相特征,阴历的春节也总能保持在冬末春初,将阳历与阴历很好地协调起来,并充分发挥阴阳合历两全其美的特点,这是中国古人的创举,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时空脉络。

所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汉字与天文历法是基础中的基础。古代历朝改元,首先需要确立新的历法、年号、修订文字规范和度量衡标准。司马迁《史记》中的八书“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是对古代政府制定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施政依据和原则的论述,其第三篇《律书》第四篇《历书》,就是对历法和音律编订的记录,到东汉时班固著《汉书》,把“律书”、“历书”结合,作为《汉书》的第一“志”《律历志》,成为后世官修史书的范本。

现今的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以文学诗词名篇作为主体,实际上是将传统文化味精化、碎片化,缺失了最重要的古代科学思想依据与伦理道德依据,这样造成对传统文化的误读、误解和歪曲是相当严重的。我们“文化传家”教育项目的建立,就是希望通过系统的“人文素养、技能传习、生活美学”三方面基础启蒙与体验,让传统文化成为当下生活的一部分,在生活中体认传统,让文化真正传家,这个起点就在对历法和节气的正确认识之中。

今天是岁次庚子的闰四月初一,希望读者朋友看完本文后能够对中国传统历法有一个基础的认识和了解,如果此文对您能有收获的话,就点个再看并分享给大家,谢谢!

文化传家岁末特制文人书房用香

“清斋·凝神”

清斋:以宋代香方为参照修和,主香为檀香、龙脑,适用于书斋净界。

凝神:以清宫廷香方为参考修和,主香为沉香、乳香、安息香,并以龙涎香为定香剂,飘香远,留香久,适用于伴读凝思。

礼品套装中每管各10克。

限量版仅盒,欲购从速。

避疫祛瘟防流感香包,由江南传统文人香事非遗传承人吴清先生依据中国医药出版社年版《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验方,严格按此方配制的。如溯源的话,此方来自清代吴尚先著《理瀹骈文》,香药有:霍香,丁香,木香,羌活,白芷,柴胡,菖蒲,苍术,细辛等,共研细末,装入香囊,佩戴胸前,时时嗅闻。刚开始会觉得药香浓烈,但闻后对呼吸系统产生的清爽效果是很明显的,香方有临床医案记载,对流行性呼吸道疾病的防疫效果约85%,有效期在一个月左右,大约每天放在鼻端闻个三五次后,再放入密封袋里随身携带即可。

香囊与熏香

祛疫避瘟的传统外治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