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价格 http://www.kstejiao.com/m/香文化的发展伴随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在香文化最为繁盛的宋朝,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生活中都离不开香,至明清时期,香文化已经发展得十分完备,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古画中,我们也常常看见古人焚香熏香的场景。
恰逢徽州文化博物馆临展《绿鬓朱颜——明清时期女性题材绘画展》,其中有三幅古画《寒梦初醒图轴》《斜倚熏笼图横幅》《梅窗仕女图轴》均以“斜倚熏笼”为题材,画风工整、设色古雅、表现细腻。
先赏析此次联展中安徽博物馆收藏的三幅清代古画。
《寒梦初醒图轴》
画面:绘宫灯高悬,青衣女子侧坐朱凳,斜倚熏笼,凝视前方,若有所思,又忧心重重。看宫灯悠悠,烛火微斜,帷屏低垂。
题跋∶“雾阁轻寒梦初醒,华镫漾映琉璃屏。春衫用干玉井水,为郎心爱莲子青。”
赏析:整个画面景物宁静,突出人物斜倚熏笼的寂寞空虚,淡然的面部表情又透出心事不宁。画题为“寒梦初醒”,表明凄清寒冷深夜初醒,梦也寒、心不暖,斜倚熏笼凭一丝炉火、一缕馨香慰藉自己。题跋又增加了画面的深意:这件郎君最爱的莲子青色衣衫,总是洗了又洗,每天穿着,希望郎君回来时能第一眼看到,知妾盼望心意。但是,把玉井里的水都要洗干了,夫君还无音信。夜夜梦醒孤枕,心寒体寒,只能凭熏笼熬过漫漫长夜。
《夜温香篝图》
画面:妙龄女子乌发盘结,头戴抹额,身披蓝色大氅,衣饰华贵典雅。五官端庄,眉清目秀。斜倚熏笼,手持书卷却无心读书,年轻貌美却满含忧伤。
题跋∶许承尧题《梦江南》词一阙:“…独自倚香篝。生怕旧愁消尽了,故挑新恨上眉头,长夜只宜愁。…”;王家佐题《菩萨蛮》及《梦江南》词两阙。“…偎皱嫁时裳,防它心字凉。衾单醒也好,况是宫车早。生怕坠鬓云,香篝彻夜温。”“无奈夜,宛转拥衣篝。密密筠丝螺样旋,兜将心事记从头,旧梦绾新愁。….无个事,寂寞篆檀沉。簾押双拖挡不住,料应未惯院深深,消息锁秋心。”
赏析:此画主题鲜明,工笔设色突出人物。一个知书达理的富家女形象跃然纸上,但她斜倚熏笼、低眉伏身、优思重重,显然与贫富无关。众多题跋已经说明画意:也是情长心凉,期盼无期,寂寞难耐,借熏笼香火,按耐惆怅,温藉寂寞。
《梅窗仕女图轴》
画面:窗前老梅一株,枝干虬曲,含蕊飘香。窗内盛装女子慵懒地倚着熏笼,凝视眼前的寒梅,眉宇间笼罩着淡淡的忧伤。
题跋∶“问夜何其夜正阑,坐也难安,卧也难安。熏笼斜倚听漏残,烛已烧干,泪已流干。炉火重添杂麝兰,岂为春寒,只为心寒。纨衣不耐五更单。今日长叹,明日长叹。调寄《一剪梅》,汤禄名倚声。”
赏析:此幅梅窗仕女图,是借寒梅来渲染倚炉熏香的女子。画家自题跋已经完全说明了画意:初春,寒梅初绽,窗透幽香,窗内人坐卧难安,夜夜相思泪已干。心比春寒,小窗有春,自己却赏不得,更觉心寒。频频往炉中添些好香,让暖香温暖身心,平复情绪。
打开历史画卷,“斜依熏笼”题材画何止一人一时一画。今年3月,天津博物馆五楼《素香淡影——馆藏清代仕女画展》中就也有两幅:
《斜倚熏笼坐到明》
赏析:画题“斜倚熏笼坐到明”,显然是直接取意白居易的《后宫词》:“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描绘出后宫女人彻夜难熬的孤独。画中女人全身斜依在熏笼上,似乎要吸收全部的温暖和香气来驱散自己的寂寞难耐。
《斜倚熏笼图》
题跋:“…六宫门户九重天。君恩不及熏笼重…”
赏析:此画面宫灯下,仕女斜倚熏笼,宽大的衣衫或锦被几乎全部罩在熏笼上,画题“斜倚熏笼坐到明”,题跋众多,主题不离“失宠”、“寂寞”,显然是个“红颜未老恩先断”者,借一笼熏香度过一个个漫漫长夜。
还有贵州博物馆藏,清代改琦画的《斜倚熏笼坐到明》轴,也有专家质疑是托改琦之名的画作。
《斜倚熏笼坐到明》
赏析:一贵妇头戴抹额,阔衣锦被斜倚熏笼,题跋表达的意思同样是妾情深、郎情薄,寒夜孤寂,坐卧不寐。斜倚熏笼,香冷烛红,怜自己“朱颜未老,绿鬓先衰”“为伊消得人憔悴”,借熏笼香暖从黑夜挨到天明。
资料显示在英国大英博物馆也藏有一副清代禹之鼎的《斜倚熏笼图》。
《斜倚熏笼图》
自跋:甲子嘉平月雪窗戏写广陵禹之鼎。
赏析:画面是一女子斜依在薰笼边,宽大的衣袍罩在薰笼上,眼睛半合,一副慵懒、安详神情,像是享受此时薰香的过程,旁边有侍女高举烛台,陪伴照料。
这幅画,较之前几幅斜依熏笼画,似乎没有太多愁苦,是在借熏笼暖香,休养身心。
据考证,“斜倚熏笼”题材的画,在明代就出现了。最著名的是陈洪绶的《斜倚熏笼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斜倚熏笼图》
画面:一名女子梳着牡丹头,昂头目视笼中雀,坐在铺着青色地毯的矮榻上。她身披白鹤团花纹锦被,斜着身子倚靠在熏笼上,熏笼下放着一尊香炉。画中的熏笼呈半圆形,炭盆中似有红红的暗火,还有袅袅的香气。旁边有一名仕女带着一个孩童在玩耍,孩童用扇子扑着一个巨大的蝴蝶。
这幅图比起以上几幅显然有明亮的生活色彩,但从女子的面部表情和望雀笼的神态上,也明显有幽怨和期盼状。
当然,清代同题材的画还有许多,甚至到了近、现代还有画家画同一题材。大多是以馆藏名画为脚本、依白居易《后宫词》为意境,不一一列举了。
仔细观摩品赏这类以“斜依熏笼”为题材的古画,一个鲜明的主题跃然而出:古代女性倚炉熏香实为修心养性。作为一个中国传统香文化与香养生研究者,我深知古画对香生活再现的记录意义。观察、赏析这些画作,发现“斜倚熏笼”题材画,又一次诠释了熏香养生----修心养性的功能。
中国传统香,自古以来在宫廷贵族、文人雅士、佛道医儒甚至黎民百姓中运用广泛,或庙堂之上、或礼俗坊间、或书房卧室,至今仍然传承应用。驱疫疗疾、修心养性、仪礼通灵是香存在和发展的主流。在各个朝代不同阶层,中国传统香都以不同形式存在着。明清古画里表现出来的女性“依笼熏香”,正是其中一种养生方式。用反面事例反映出来的养生方式,是不得不或无奈而借之的一种修养方式,是为了按耐或浇灭某种情绪、平复或收敛某种心情、慰藉或麻痹某种精神的修心养性方式。当然,事实证明,借此斜倚熏笼,还真真让那么多的后宫佳丽、楼头思妇、闺中怨女熬过了那么多的漫漫长夜,慰藉此生。
回看熏香发展史,“熏笼”在《说文》中作“篝”,南北朝时常称为“竹火笼”,是放在炭盆上的罩笼,古代烘烤和取暖用具,一般用竹片编制,可熏香,熏衣。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曾出土外覆以细绢的一大一小两只竹制熏笼,以及配套熏香的香炉。
还有茅香、高良姜、桂皮、花椒、辛夷、藁本、姜、杜衡、佩兰等香料,这些香料有熏衣、熏被和防腐的功能。东晋《东宫旧事》记载:“太子纳妃有熏衣笼,当亦秦汉制”“漆画手巾熏笼二,条被熏笼三”,可见熏笼不仅在汉代使用,而且功能有区分。
到了唐代,熏笼更是大为盛行。虽没有画作描绘,但众多诗人却吟咏不已。王昌龄《长信秋词》之一有:“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孟浩然《寒夜》诗:“夜久灯花落,薰笼香气微。”白居易《宫词》诗:“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这些诗词中写的都是熏笼散发的惆怅而又温暖的香气,是女子缠绵悱恻的心事。也把熏笼功能提升到修心养性。
斜依熏笼能够修养身心,凭的是暖香、是香料,利用了中国传统香的本质特性之一——香药同源。
最早有文字记录的熏衣香方,是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卷六方“六味熏衣香方”:沉香一钱,麝香、白胶香、丁香、藿香各一两,苏合香(蜜涂微火炙)。捣沉香,令破如大豆粒,丁香亦别捣令作2-3块,捣余香,蜜和为炷。燃烧或著衣。
沉香、丁香、藿香、苏合香、白胶香、麝香,亦是调和熏衣香方时常用到的香料,如“蜀主熏御衣香”:丁香一两、栈香一两、沉香一两、檀香一两、麝香二钱、甲香一两(制),右为末,炼蜜放冷,和令匀,入窨月余用。
香药本身的安神、静心、减压、扶正功效对心烦意乱、焦虑阻滞、躁欲不寐都有极好治愈。古法熏香中“深静香丸”“清心香丸”“浓梅衣香”“芙蕖衣香”“千金月令薰衣香”甚至“鳄梨帐中香”“杨贵妃帷中衙香”等,用沉香、丁香、降真香、佩兰、零陵香、琥珀、麝香、安息香等等和合而成,都具有安神养心平浮躁功效。古人懂得使用自然之香气安抚自己修养心性,也是智慧之举。
熏香的养生之道:一是通过呼吸和毛窍达体内,借香气的走窜通窍、理气、疏经、散淤等达到肌体调理,为之“生理养生”;二是借芳香养鼻,调节情绪,使心情愉悦,为之“心理养生”;三是闻香悟道,明事理,达灵通,为之“哲理养生”。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回到当今社会,女性因寂寞孤独再去“斜依熏炉”几乎不存在了。但用天然香料、香材、香药去疗疾、养生,去防疫保健,去启智通慧,还是非常值得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