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息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佩饰的千古遗事 [复制链接]

1#

佩饰的起源很早,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古代,人们若要出席正式场合的活动,无论男女总要在身上佩戴点儿什么方可出门。这便是“佩饰”。从字面上看,佩饰之义是清楚的:“珮,倍也,言其非一物,有倍贰也。有珠、有玉、有容刀、有帨巾、有解之属也。”(汉刘熙《释名·释衣服》)“饰,……由他物而后明,尤加文于质上也。”(汉刘熙《释名·释言语》)依此,便可将佩饰归入装饰的艺术中去。

佩饰最初的原型,大约是古人图方便,为将许多的物品随身携带而系于腰带上。这其中,有的有避邪的寓意,有的则是作为财富的象征,还有的是一些日常使用的器具和工具。而后,佩戴于身上的物品有了变化,在商周时期的文献中,便有相关记载。《诗经·卫风·芄兰》中有“芄兰之叶,童子佩韘”一句。韘是射箭时戴在右手拇指上用以钩弦的工具,多以象骨、玉石制成,亦称“玦”,俗名“扳指”,为古代成人所佩之物,“佩韘”即表示已经成年。在《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中,妻曰“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名为“杂佩”的佩饰成为传达感情的媒介。

古人非常注重身上的佩物,把它当作美化外表,显示身份的一种妆饰。为此,佩饰便成为衣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古代,最显眼的佩饰是各种玉饰件。《礼记·玉藻》说:“古之君子必佩玉。”无论男女,都要佩玉。佩玉除表示贵族身份外,还是君子的各种美德。在《说文解字》中,“玉”具备五种宝贵的品质:“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所以,《礼记·玉藻》又讲:“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

用于佩饰的玉被制作成各种形状,用于不同的身体部位。安放在冠冕上的玉叫瑱、鎏,耳朵上悬挂的叫珰璩,身上佩戴的叫琼、琚,怀里装的叫瑾。为了便于佩戴玉,还把多块玉组成一组饰件,佩挂在身上,俗名“杂佩”。杂佩由珩、璜、琚、踽、冲牙五部分组成。珩是一串玉饰中最上面的一条横玉,下面系着三条丝带。中间一条在半腰间悬挂的玉石就叫踽。最下边系着一件两端尖形的玉条,叫冲牙。旁边两条丝带各悬挂一块方玉,叫做琚。末端各挂一件半圆弧形的玉片,叫做璜。佩戴上这一串玉饰,走起路来叮当有音,清亮悦耳。古人崇尚玉的晶洁,用玉来显示礼教的修养,因而玉在衣饰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除了玉之外,古人的佩饰还有印、符、囊、袋和环带。印原是一种信符,后来变成印章,是古人常有的器物。从汉朝开始,人们便喜欢用双印作佩饰。双印上刻有文字咒语,据说把它挂在身上,可以驱除瘟疫。双印的质料,根据地位身份而有所差别,通常用玉、犀角、象牙制成。皇帝的印饰用五彩丝绳并加红色的穗子系缚,王公以下用红色丝绳并加珠穗系缚,挂在革带上。

符是官员的身份证明,通常做成动物形状,如唐朝流行鱼符,武则天时通用龟符。人们把符装在特制的袋子里,悬挂在腰间,当作佩饰。唐代的鱼袋或龟袋按品级分别饰以金、银、铜,并作为常服中的附件。作为普通百姓,不能佩戴这类官符,但可以佩有民间流传的避邪用的咒符,其造型与花色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多有差别。

香囊是古人革袋上佩戴的香袋,又称锦囊、容臭。有的用来放香料,有的放文稿或机密物品。东晋名将谢玄好佩紫罗香囊,叔父谢安看不惯,又怕伤了他的自尊,就以赌博的方式赢来烧掉了。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载,唐诗人李贺(字长吉)经常背着一个破锦囊,一有灵感就写下来,投入囊中。那时,古代的一些名贵香料价格甚高,如龙涎香、龙脑香、安息香,都是人们最喜欢的香囊用品。佩戴香囊的习惯从上古一直保持到清代。

袋、环、带原都是随身用具。袋用来盛小件物品,环用来挂小饰物或钥匙,带用来系扎身体或连接随身携带的东西。古人把这三样物品精雕细制,也衍变成显眼的佩饰。古时情人相会,未带礼物,有时会把袋、环解下,送与对方,那也算是有价值的定情之物。

环、玦也是古代重要佩饰。环是平面环形玉,当中空心圆的直径与四周玉的宽度相等。玦是平面环形断开的玉。《荀子·大略》称,“绝人以玦,反(返)绝以环。”杨倞注曰:“古者臣有罪,待放于境,三年不敢去。与之环则还,与之玦则绝。”可见,环的含义是回还、团圆。杜甫《咏怀古迹》诗云:“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刘禹锡《望赋》曰:“俟环玦兮思帝乡。”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北宋蔡京被罢官居钱塘,宋徽宗派宦官赐给他茶、药,盒中放了一个玉环。蔡京马上命人准备行装。不到两天,召他还京的诏书就到了。

玦的含义是决绝、决断。晋献公派太子申生讨伐东山的狄人,“佩之金玦”,狐突据此预知申生将被废掉。《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鸿门宴上,项羽迟迟下不了杀刘邦的决心,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就是暗示项羽当机立断。

随着时间的推移,佩饰已不再局限于玉件了。古代佩饰还有提醒、告诫、鞭策的用意。《韩非子·观行》中有故事云:“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韦皮性柔韧,性急者佩之以自警;弓弦常紧绷,性缓者佩之以自戒。唐代诗人卢纶的“佩韦宗懒慢,偷橘爱芳香”和白居易的“然能佩弦以自尊,带星以自勤”以及明代何景明的“孰佩弦以自刚兮,焉佩韦以自柔”等句,所取的典故都来自于此。可见,文士佩饰来自律,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古时的民间,人们“佩则象其事。若农夫佩其耒铝,工匠佩其斧斤,归人佩其鍼缕”。当然,用作佩饰的耒铝、斧斤、鍼缕等的器具只能是象形而已,与原物是有着体积上的差异的。但其好处是:只需看着佩饰就能够辨别出人的职业来。

在华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佩饰的发展与演变只是一条小小的支流,但也是一条让人兴致盎然的美丽支流。从这支流中掬起一捧闪耀着谐趣的浪花,感受传统文化发展背后带给我们的文化意义,也会让我们领略到意想不到的快乐。

来源丨《四川*协报》年1月15日第4版

图文编排丨张荣康

校检丨赵俊然

责任编辑丨董彦

审核丨余泳忠

喜欢就请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