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香,青烟袅袅,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馨香,成为了人和佛交流的媒介。烧香是佛教弟子礼佛、敬佛、修行的一项重要内容。香不仅在佛教中有特殊的作用,也有特殊的地位。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弟子们就用香、花、烛供养他。佛教像其它东方宗教一样,对人类本性喜好的香,也有着特殊的感受与认识。佛教始终把香作为修行至“明心见性”的助缘,视其为本性的食粮。
佛教中,有焚香供诸佛菩萨传达心意的传统,《贤愚经》中,富那奇长者焚香请求菩萨前来受供,第二天佛陀果然如愿前来。中国佛教也有一个与其类似的故事:梁武帝崇尚佛法,当时最有名的法师是法云、云光、宝志三位。有一次,梁武帝想请三位法师到皇宫来应供,他想既然三位是得道高僧,用一般方式来请就俗气了。于是在宫中焚香,并默默的在心中向三位法师发出邀请,结果第二天中午只有宝志一人前来,另外两位都没有接收到邀请的信息,三人的修持在梁武帝心中高下立判。佛教徒在诵经修法前往往会焚香。佛教认为香不但能治病,能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也能开启智慧,使人精进修行,领悟佛法。不同的香气,能抵达人身体不同的补位经脉,改变人们的相对情绪和思考方式,对心理产生影响。
佛家使用的香料品种丰富,包括南亚、南洋群岛、西亚、澳洲、中国等广大地区出产的多种香料。早期的佛教经书中就记载了很多的香料品种,如沉香、檀香、龙脑香、菖蒲、安息香、牛*、郁金、苜蓿香、麝香、雄*、芎藭、枸杞、松脂、桂皮、白芷、香附子、丁子香、苇香、竹*、细豆蔻、甘松、藿香、茅根香、芥子、马芹、龙花须等等。佛家的香品种类齐全,有熏烧用的“烧香”,有涂敷在身上的“涂香”,有香料浸制的香水香汤,有香料研磨成的香泥;有片状、块状的香木,也有粉状的香末;有单品香料,也有多种香料和合而成的合香。而且,这些丰富多彩的香品在佛教形成之初就都已经出现了。从史料记载来看,早期的佛教用香受到技术的限制,基本是原始香材直接焚烧。大约公元—年前后,汉传佛教用香不仅有了严格、成熟的配方,而且香的形式也出现根本的变化。从原始香料的焚烧,发展到开始使用“印香、篆香、湿香、香饼、香丸”等。大约从宋代前后,除了人们延续以上用香形式之外,开始出现类似现在的线香、签香,以及由篆香和线香发展而来的龙挂香(盘香)。明代以后线香、签香、盘香敬佛,已是一种多见的形式,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清末。
从香品的发展过程来看,无论是早期、中期、还是后期,形式的变化只是外在的,而根据不同的需求、按特定的配伍,以香药制香却是千年不变的根本,这是佛教修行用香的核心所在。佛教也很讲究香的品质,不仅要有上等的香药,还要有上乘的配方,甚至不同的修炼法门还要用不同的香。释迦本尊认为香有好香、恶香之别,并非芬芳馥郁即为好香,而是能培扶灵根者才是好香。“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大毗婆沙论”中,将香分成:好香——闻起来使人心情愉悦,增长身心者;恶香——闻起来令人厌恶,伤害身心者;平等香——没有特别影响的香。沉香是特性象征修行者持戒清静之香,也可以说是解脱者心灵的芳香。例如在佛说戒德香经中,佛陀就以香来比喻持戒之香,不受顺、逆风的影响,能普熏十方。在六祖坛经中,也以香来比喻圣者的五分法身香,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另外佛教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应对的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中,鼻根所应对的是香尘。楞严经中的香严童子,就是以闻水沉香、观香气出入无常,而证得罗汉果位。另孙陀罗难陀,也以鼻根入道而证得阿罗汉之圣果,世尊授记其未来当得无上菩提。
苏悉地经中把香列为五种供养之一,在“大日经”中列为六种重要的供养之一。在密宗的种种修法中,经常看到供香的记载,而依供养佛部、莲花部、金刚部、天龙八部等一切护世圣众,则用种种不同的香来供养,与其相应。沉香则用于供养佛部。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中,详述供养经典也应以种种妙香清静庄严。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则有清静忏悔鼻根的方法;慈悲道场忏法中,则详载有关鼻根与香的发愿。行法肝叶抄中,以涂香代表戒波罗密,烧香代表精进波罗蜜。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三中,就有广大不可思议得香供养:“百万亿黑沉水香,普熏十方,百万亿不可思议众杂妙香,普熏十方一切佛刹……”。
不空三藏之佛顶尊胜陀螺尼念诵仪轨中说,于息灾法应焚沉水香。金刚顶瑜珈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卷下及金刚寿命陀罗尼经法等也有相同说法。
香是佛教中重要的供养,而以沉香油涂更为殊胜的供养,在金刚界法及护摩法中均有详载供香的仪轨、方法、真言、手印等,在佛教中记载香的经典甚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