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气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身心。天地有香道,人如何通过身心的调适修养,回归天地自然的本真?让我们随常老师一起,感受香、自然和人的关系。
现在是什么时节?大自然里什么树绿了,什么花开了,什么更加繁茂,什么却枯萎了?你经意或不经意间,闻到了什么气息?你知道这空气里流动飘忽着的、若有若无的气息,寒凉温热,草木花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在其轮回流转中传递出的讯息,你知道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这一缕缕气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吗?
SPRING春三月,我们说说“兰”
古人称一月为孟春,二月仲春,三月称为季春或暮春,当前正值季春,清明已过,还有几天就是谷雨时节。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一首咏谷雨的《七言诗》:“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晴和,晚凉,新茗,几枝新叶,淡淡山……郑板桥的生活、画作、心境、笔下的诗意,与暮春时令若合符节,这需要多么闲暇旷然的心,才能对自然物候保留着那份本有的体察与敏感,从而轻盈和谐的活在天地自然之间呵。
我们偶然间嗅到的香气,──某株树下,山野间,空旷的小径,或仅仅是一阵风儿吹过,很容易能唤起人对季节和过往的记忆,有时是一种唯自独知、无法言说、略带遥远感的情怀。在不断变幻的时空场景里,总有一枝横斜,或疏影清浅,或贞洁幽美,或绮丽繁华,唤起人生存的诗意,甚至影响塑造着人的精神品格。
清马远《山涧焚香图》
春三月,有爱香人推举了月花,同学们觉得会是什么花呢?孟春,乍暖还寒,梅花;仲春呢,是杏花和兰花。季春则是桃花。我们说说兰。
先秦古籍里记载的兰,并非是现在的观赏兰花,而是称之为佩兰或者泽兰的本土草本植物。泽兰因生长于山谷水边而得名,又因生长于湖南都梁山谷,又被称为都梁香。先秦时期疆域尚未统一,两广、海南、西域和南亚的香料诸如沉香、檀香、降真香、安息香、乳香、丁香,尚未引入中土。当时人们使用兰、蕙、椒、桂、芷、萧、茅等本土香料,兰的使用非常广泛。
泽兰最能打动人心之处,是其生长于深山野谷,没有艳治争宠的姿态,它的香气素淡清婉,长葆着本性之美。*庭坚曾以兰来形容君子:“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兰还激起了孔子对修道立德的警训:“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穷困而改节。”
屈原则将兰佩戴在身上,他在《离骚》中唱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意思是说,修善自己的德行,身上披挂着江蓠、辟芷,串坠着秋兰这些香草作为佩戴的饰物,使德行如同香气一般沁人心脾、毫无杂质,也就是:“博采众善以自我约束,修身养性也。”
虽然如此,兰却绝不是孤芳自赏,清绝于世的。兰在古人的生活日用中,又是多么平易近人啊。古人相信兰可以驱邪避秽,因此用来濯洗身体,先秦时兰汤沐浴还形成了一种社会风俗,称之为“浴兰节”,《大戴礼记》中记载:“五月蓄兰,为沐浴。”《楚辞?九歌·云中君》唱到:“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描绘了兰汤沐浴后飘然若仙的神情姿态。
兰还是浴佛五色香水之一,以都梁香、藿香和艾香和制成青色水。古人将兰草藏于衣书中用于避虫,用兰草烹调食物来调香,还将兰草加入灯油之中以去除腥气。兰本身的香气可以“养鼻通神”,在《荀子礼论》中提到:“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
SPRING天地之香道
我们一提到香道,可能就会联想到沉香,联想到香案、精美的香道器具和古典的仪式,其实并不全然。我们生存和生活的这个大背景,──大自然里处处皆香。所谓:“草木真天香”。草木之香顺应着四季流转、天地之气,生长繁华,枯败消隐,因循于时序、无执于变化,一种不需要遵循的秩序产生了,一种不需去创造的美流动起来了;天地和合的香气,就是这生育万有的空寂,因而无需被解读言说,这是多么自由的存在!这大概就是天地之香道吧!
因此,你来学习香道,香道到底是什么呢,你为什么要学习香道?有没有一个固定可循的套路和标准化的答案呢?有没有一个真的外在的老师呢?有一个绝对的香道的定义吗?如果一定要说,那就是:以香为师,以自然为师,以观察觉照为方法,以静心为方便。
我们知道人类创造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无形和有形,也就是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称之为“道”和“器”(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两者是统一不可分的。楼宇烈老先生提出了“以道统艺,由艺臻道”,可以说是传统文化学习的旨要。也就是儒家强调的:下学必须上达,上达必须落于下学。
就人类创造的几千年的香文化来说,同样有香道和香艺两个层面。香艺可以言传和具体操练,而香道只能自心体悟。如果只是研究香料的种类品性、制香的方法、熏香的技艺、以及品香的种种觉受,那就只落入了操作的术的层面;而如果仅仅是研究上达于香道的学问,又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落入了空谈戏论。因此二者要结合起来,终归是为了上达于香道。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香艺的内容广博浩繁,穷尽一生也难以将香的知识学问做完。而香道呢,“口之所不能言,目之所不能视,耳之所不能听也。”很多人觉得道神秘玄远,高不可攀,或干脆避之不提,偏执艺之一边。西汉司马谈,也就是史学家司马迁的父亲,有一篇《论六家要旨》,最近我在反复阅读体会,分享给大家,其中提到: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
因此,志心于自性心香的学人,自然不会在香道香艺的名相概念上打转,不会在中日香文化源流上争执,在香事上一较高下,而是内化和专注于内心修养了。
我们回归到香道的修习上,我提供三个角度供大家参考交流:
其一,天地之间。人能生存和获得快乐,所需的物质其实并不多,减少过多的欲望和追逐,做个轻快人,如此身心将恢复与天地自然本有的和谐一致的整体关系,这即是,──回归身心自然的香之道的修习。
其二,一席之间。不囿于物,不囿于一招一式,“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执,无常形”、“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收心敛性,反观自照,直接的体验习香的每个当下。
其三,鼻息之间。通过鼻子的嗅觉,在连续的每个剎那间,对鼻端一息香气的专注与觉照中,恢复我们的感知所本有的清明。这清明本来就在,不需要刻意创造,只需放下思绪里纷繁的要求、想象、追逐便是了。
当闻香人心无挂碍,不迎不拒,香气如是纷呈变化,闻香人便从固有的头脑知识和自我模式的局限中出离,心的自由广阔,我们称之为本自具足的内在心香,便渐渐显现了出来。这就是一个香人知本求本达本之路吧。
我们一起探索。谢谢大家!
SPRING讲师介绍
常海音,正安文化特聘讲师。以醒觉自性心香为本怀,多年来潜心于古老的香道文化与现代人身心回归的融合提升。近年来受邀于各大学院校、寺院、传统文化机构、企业,弘扬践行传统香文化精神。
SPRING香课拾影
图
香道课堂照片,摄图网,网络
▼
6月12日、13日、14日
(赠送:手作端午香囊)
(敦敦老师)
进入阅读原文获取和音听香课程详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