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患者的就医误区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73586.html站在专业立场讲述通俗中医
这是书生第篇原创文章
“雕奁或开,珠囊暂解,兰薰异气,玉润凝脂。药自天来,不假谁王之术;香宜风度,如传苟令之衣。臣材谢中人,位参上将。疆场效浅,山岳恩深。”——张九龄?《谢赐香药面脂表》假期结束,想必出游的盆友们是从景区这样杀出:一直战斗在医疗前线的小书生就这么默默地看着你们high。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若是假期游览过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伙伴们,肯定对这样一件香囊,念念不忘。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这香囊外壁通体镂空,内部的两层双轴同心圆机环,分别将外壁和内层的金盂用铆钉连成整体,由于机环这个灵活的“关节”以及金盂的重力作用,无论外壁球体怎样转动,香盂总能保持平衡,不致香料洒落。在佩服这一精妙设计的同时,小书生也不禁感叹,早在唐代,各位大大们就已将储香器具做得如此精美,可见用香已到了如此精致的地步。香源人们爱香出于天性,事实上香的使用可以从奢华的唐朝向上追溯千年,早在殷商时期就有“香”、“鬯”(芳香的酒)的记载;到了周,人们已开始“采艾”、“莽草薰之”、“焚牡菊以灰洒之”,佩戴香囊、沐浴兰汤、用香杀虫等习俗业已形成,最初的香以艾、蒿等为原料;到了汉代,香炉得到普遍使用,上层社会开始流行薰衣,《汉宫典制》中规定:“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含鸡舌香伏奏事”,调和多种香料的技术也在这一时期飞速发展,香文化开始略具雏形,根据不同的原料、制作手段以及用途,衍生出不同的类型;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阶层普遍使用薰香;唐宋时期随着海陆贸易的不断扩大,香文化在各个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后的元明清逐渐趋于稳定。香药香在早期大都作为祭祀、除秽之用,随着佛教传入中原,伴随而来的还有对香概念的全系阐释。古印度人很早就将香作为治疗疾病的工具,香药这一名词与当地的“涂香”习俗密不可分,据《毗尼母经》(卷第五)中云:“天竺土法,贵胜男女皆和种种好香,用涂其身,上著妙服。”通过涂香供养诸佛、菩萨,获大功德,佛教传入中国时也带来了涂香的习惯,在唐宋时期佛教徒入寺院礼佛必须涂香以示尊敬,直至明以后才逐渐消失。“香药”概念从古印度文化中出现到被中国人接纳和使用约在东汉末年,根据目前的文献史料,香药一词大致出现在三国时期成书的《大般涅槃经》,在更晚成书的《三国志》中亦有记载。但那时的香药主要指代香料的原材料本身,用来区别制好的香品,而非指“香料即药物”或“香料和药物”的概念。“香药”从香料到“香药不分,香即药也”的概念转变是在唐代,随着丝绸之路贸易的不断扩大,中东以及印度的商人运抵珍贵的香料,以换取巧夺天工的丝绸,到了两宋时期,科技经济水平不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较之于唐更为繁荣,来自真腊、渤泥、安南、大食等国进口乳香、龙脑等香料,每年高十万斤。人们在生活、饮食、宗教等活动中把使用香品作为一种时尚,妆饰香膏、佩带香囊、厅堂熏香逐渐成为精英阶层的标配。并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修身养性之“闲事”。香药的种类不断扩充,也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用香方式。将香、药相互使用成为了习惯,认为香也有药的含义,这样的认识与前代有非常大的变化。药香中医中药也在香料频繁交流的影响下,广泛吸收外来的香料并作为药物,同时丰富并完善芳香化湿、芳香避秽、芳香开窍、理气止痛、活血通络等治疗方法。特别是以芳香开窍药物为主创立的“凉开三宝”(苏合香丸、至宝丹、紫雪丹)以其清热解*,开窍定惊的良好功效,用以救治高热神昏痉厥的急危病人,提高了中医急重症治疗水平,也为后世湿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贸易获得的乳香、龙涎香、犀角、没药、血竭、阿魏、苏合香、龙脑、沉香、安息香、芦荟、等百余种香药被《开宝本草》、《证类本草》、《*和本草》等众多本草著作收录。《太平圣惠方》以香药命名的方剂如乳香丸、沉香散、木香散、沉香丸等约首,书中提到乳香65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制药手册,其中“诸心痛门”以香药命名的医方就有沉香散3首、木香散6首、木香丸6首、丁香丸1首。《圣济总录》中以香药作丸散汤剂之名甚丰,如以木香、丁香为丸散的方就多达上百首。此外,芳香类药物也扩展了中医临床上的治疗方法。《太平圣惠方》中记录了多种芳香疗法,如嗅香法、佩香法、燃香法、浴香法、熏香法等。沈括也在《梦溪笔谈》中称香药对瘟疫暴发效果突出,成为百姓家中必备之药。苡仁
今天您打算给作者打赏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