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如果对您有价值,感谢您的“点赞”、“在看”和“转发”让更多人了解和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分类与演化”专题攻关组围绕唇形科、山茶科、禾本科等东亚特征性成分开展植物分类学、生物地理学及进化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研究。前期,攻关组成员余香琴副研究员利用叶绿体基因组数据构建了该科的系统发育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东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演化历史(Yuetal.,,NewPhytologist),同时基于野外调查发现并报导了部分新分类群(Yuetal.,,Phytotaxa)。在此基础上,通过与美国、哥斯达黎加及国内多位学者合作,收集到覆盖山茶科所有3族9属的57种植物,通过转录组测序(RNA-seq)和基因组浅层测序(low-depthwhole-genomesequencing),获得了57个物种的核基因转录本的数据,以GenBank中已发表数据,即来自安息香科、山矾科、五列木科等6个物种为外类群。通过分析,最终利用个直系同源的低拷贝核基因(bp)构建了山茶科的系统发育框架,同时对科内类群分化时间、网状进化及全基因组加倍事件(WGD)进行了探讨。
研究结果表明,与前期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数据得到的族间演化关系一致,紫茎族为山茶科的基部分支,大头茶族与山茶族构成姐妹类群。紫茎族与大头茶族内部属间关系与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得到的关系一致。对于山茶族内部,同时结合来自核基因及叶绿体基因组的证据,(((Apterosperma–Laplacea),Pyrenaria),(Camellia–Polyspora))是最可能的系统发育拓扑结构,但Apterosperma–Laplacea分支的位置需要今后的研究利用更多数据进一步探究。网状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山茶属内部存在2次杂交事件,有趣的是,北美分布的Frankliniaalatamaha可能是由现今仅分布于北美及中美洲的Gordonia的祖先类群与现今仅分布于亚洲的木荷属的祖先类群杂交而来,分化时间分析将这次古杂交事件推向渐新世(Oligocene)晚期,这一时期存在的白令陆桥(Beringlandbridge)可能为该洲际间的植物扩散和古杂交事件提供可能。值得一提的是,山茶族内部并没有检测到属间杂交事件,澄清了之前研究中存在的争议。通过Ks峰值的分析发现,山茶科在进化过程中与其它类群共享了两次WGD事件,即核心真双子叶植物共享的At-γ及核心杜鹃花目共享的Ad-β,与部分前人研究结果(e.g.Chenetal.,,HorticultureResearch)不同,该科并没有发生自身独有的WGD事件。
研究成果以“PhylotranscriptomicsofTheaceae
eneric-levelrelationships,reticulationandwhole-genomeduplication”为题在线发表于植物学领域专业期刊AnnalsofBotany上。博士研究生张琼为论文第一作者,彭华研究员和余香琴副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昆明植物所赵磊博士、杨世雄副研究员、高连明研究员,美国密西西比大学RyanA.Folk博士,佛罗里达大学DouglasE.Soltis和PamelaS.Soltis教授,云南大学赵建立副研究员及哥斯达黎加生物多样性研究所NelsonA.Zamora博士等参与了该研究。
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研究项目(-LSFGBOWS-02)、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393)及西部之光人才引进计划等项目的支持。同时,工作受到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保藏中心、昆明植物所标本馆(KUN)及昆明植物园等部门的大力协助与支持。图1基于个直系同源低拷贝核基因数据串联分析得到的山茶科ML树(左)及物种树(右)图2基于个直系同源低拷贝核基因数据的山茶科分化时间树及Ks峰值分布图
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