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息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华传统香文化发展历史 [复制链接]

1#

让每个人都有健康的呼吸

中华传统香文化肇始于远古,萌芽于先秦,初成于秦汉,成长于六朝,完备于隋唐,鼎盛于宋元,广兴于明清,完善于明清品香之美,中断于近代战火之乱,复兴于当代国运之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读书办公有香,参禅论道有香,吟诗作赋有香,抚琴品茗有香,天子升殿,府衙升堂有香,宴客会友,婚礼寿宴,居家养生...

中国数千年用香的历史,也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香文化。文化是对内在精神的一种改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用香已形成了一种精神文化。

湖南城头山遗址

许多传统文化的渊源都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香的历史则更为久远,可以追溯到殷商以至更为遥远的先夏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多年之前,人们已经用燃烧柴木与其它祭品的方法祭祀天地诸神。从现代考古学的角度出发,可在上古的遗迹中发现其留下的印迹。距今多年出现燎祭(燔燎祭祀的遗存物不易分辨具体物品,统称“燎祭”)。“湖南城头山遗址”及上海“淞泽遗址”的祭坛说明,距今~年间,燎祭的使用已十分普遍。

从香文化历史纵向发展轨迹看,原始的香文化是:“神农尝百草,辨识百草香;先民驱虫疫,屡屡起烟霞。”

中国传统香文化的初步发展——春秋佩香之德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香文化的发展已经初现端倪。由于地域和气候的限制,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繁多。多用的有泽兰(非春兰)、蕙草(蕙兰)、椒(椒树)、桂(桂树)、萧(艾蒿)、郁(郁金)、芷(白芷)、茅(香茅)等。那时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丰富,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诗经》、《尚书》、《礼记》、《周礼》、《左传》及《山海经》等典籍都有很多相关记述。

做一个道德高尚、有智慧、有着健康人格的人,能够生出本性之香的明德之人。“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取粪土以满香囊,佩而带之,反谓花椒为臭。是以香气来形容那些不崇尚道德,不求完善自己的人格,近小人而远君子的小人。屈原《离骚》中记载:“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意思是自己以香草为饰是效法前代大德,“修能”与“内美”并重。百姓以香草香囊为美饰,君子士大夫更用香物陶冶、修明情志与身心,借外在的佩服,修为内在的志意,“佩服愈盛而明,志意愈修而洁。”

中国传统香文化的成型——汉代和香之贵

秦统一中国,随着国家疆域的扩大、文化的交融,香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此时期的香由于用料考究、用方庞大,故有浑厚大气、香韵宽博而深远的特点。

西汉初期,在汉武帝之前,熏香就已在贵族阶层流行开来,沉香、苏合香、鸡舌香等香料在汉代都已成为王公贵族的炉中佳品。长沙马王堆汉墓就出土了陶制的熏炉和熏烧的香草。用香药装饰居室成为了帝王们的专利,如長安的宫阙中有“合欢殿”、“披香殿”等。

《博物志》记载了用国外进贡的香品祛除长安瘟疫的故事。

《述异记》记载有能聚生暖气的“辟寒香”。“辟寒香,丹丹国所出,汉武帝时入贡。每至大寒,于室焚之,暖气翕然自外而入,人皆减衣。”

为求抑阴助阳使居室温暖,除恶气,多子多孙,皇后居住的未央宫要以椒(川椒)及其它香药磨碎后和泥涂在墙上。因此,皇后的居住之所也称为“椒房”。《汉官仪》说:“皇后居处称椒房,去其实,蔓延盈升;以椒涂室,取温暖,除恶气也。”宫廷中的路上也要撒香,“以椒布路,取意芳香。”曹植《洛神赋》“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椒涂”即“椒途”,“蘅薄”意为芳草丛生。

汉代香方中的取君、臣、佐、辅之法,以香方气韵主导之药为君;养性之药则多臣;统合环境之药则多佐;由性及命、促使性命相合之药多为辅,犹依本性所主而兼复斟酌。从史传的部分汉代香方来看,当时的香方配伍十分严谨,方剂较大。多为一君、五臣、九佐、十八辅的大配方。汉武帝时期是我国香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过程中汉武帝对香的发展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

中国传统香文化的成熟——盛唐用香之华

隋唐时期是我国文化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经济发达、社会日益富庶、国家空前强盛。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香文化在各个方面也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是我国历史上香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

这一时期香品的种类更加丰富,用途更为广泛,功用的划分也更为明确。同一用途的香也有多种不同的配方和制法,有的香品功用相近却又各具风格。仅孙思邈《千金要方》所记熏衣香方就有五首,直接夹放在衣物中的“裛(yì香气侵袭)衣香”方也有三首。唐代熏烧类的香品就形态而言,多为香丸、香饼、香粉、香膏等类,常借助炭火熏烧(可称为“不能独立燃烧的和香”)。唐代中后期(约公元年之后)可能已使用无须借助炭火的“独立燃烧的和香”,即“印香”和“香炷”。也就是说,当时燃香的种类大概有三种,即隔火熏香、印香、和香炷。

“印香”,以香粉成形,直接点燃。王建有诗《香印》:“闲坐烧印香,满户松柏气。火尽转分明,青苔碑上字。”这里所说的就是印香,指将香粉成形后点燃的香品,所燃的香料应该是以柏木为主的香木。

中国传统香文化的普及——两宋燃香之广

宋代是我国在诸多方面都比较开放的时期,与海外贸易广泛,经济发达,也是文化艺术的巅峰时期,文化艺术的各个门类几乎都臻于成熟和完美。香文化的发展则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前人谓之“巷陌皆香”。在此时期用香的特点已经更加生活化,而且伴随着香文化的进一步深化,瓷制炉具也大量出现。此外,用香的奢华导致宋代国力降低,香也是导致宋朝衰败的原因之一。

宋元时期的海上贸易更加繁荣。香药是当时最重要的进口物品之一,种类包括胡椒、龙涎香、乳香、檀香、丁香、安息香、青木香(木香)、龙脑、苏合香、沉香、肉豆蔻等等。

香药贸易如火如荼,由于香药的大量需求,促进了海上香药贸易的高度繁盛,为此、国家成立了专门的香药管理机构“香药局”,实行了香药专卖制度。最高峰时其香药的贸易收入超过了国家收入的四分之一。

宋代文人盛行用香,写诗填词、抚琴赏花、宴客会友、独居默坐、案头枕边、灯前月下都要焚香,可谓香影随行,香芳随身。

许多文人、名人不仅焚香用香,还收辑、研制香方,采置香药,配药和香。文人雅士之间也常以自制的香品及香药、香炉等作赠物,应和酬答。在此期间,多部香学专著问世,研究范围广涉香药性状、炮制、配方、香史、香文等内容。

元代的香文化发展延续了宋代的繁荣。由于元曲的盛行,很多元杂剧中含有浓厚的“香”的气息。以王实甫的《西厢记》最有代表性。

中国传统香文化的完善——明清品香之势

宋元香文化的繁荣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全面保持并有稳步发展,社会上的用香风气更加浓厚。自西汉至明初的年间,熏香风气愈来愈浓,香药消耗量很大,各地多年生木本香药资源如“沉香、檀香、降真香”等已越来越稀少。因此,明清的香药供给也更依赖于进口。

明清时期的香学论文也较为丰富,各类书籍都常涉及到香,其中影响最大、最突出的应数周嘉胄的《香乘》。《香乘》是内容丰富的一部香学专著,汇集了与香有关的多种史料,广泛涉及香药、香具、香方、香文、轶事典故等内容。此外,众多医书对香药和香品的记载也很丰富。《本草纲目》几乎收录了所有香药,也有许多香方和香药为主的药方,用来祛秽,防疫、安和神志、改善睡眠及治疗各类疾病。包括“烧烟”、“熏鼻”、“浴”、“枕”、“带”等用法。如:麝香“烧之辟疫”;沉香、檀香“烧烟,辟恶气,治瘟疮”;降真香“带之”、安息香“烧之”可“辟除恶气”;茱萸“蒸热枕之,浴头,治头痛”;端午“采艾为人,悬于户上,可禳*气”。

现当代时期香文化的衰败与复兴

晚清以来,连绵不断的战争和*局的长期不安,以及西方社会思潮的传入,使中国的传统社会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香文化也进入了一个较为艰难的发展时期。

另一方面,近现代中国在科技、*事上全盘落后于西方世界,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开始广泛接受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潮。而在民族危亡之际所开始的对传统文化的反思难免过于偏激,由此而来的矫枉过正的、运动式的批判,使得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华被混同于糟粕一并否定了。同时,随着文人阶层在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上的嬗变,自魏晋以来长期支持推动着中国香文化发展的文人阶层的力量越来越衰弱。

古代的香,所用都是天然香料,而现当代以来,化学香精已成为制香的主要原料。

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在19世纪后半期,欧洲就已出现了人工合成香料(即化学香精)。这些化学香精不仅能大致地模拟出绝大多数香料的味道,而且原料(如石油、煤焦油等)易得,成本价格极其低廉,并能轻易的产生非常浓郁的香味。所以它很快就取代了天然香料,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中的主要添香剂,在制香行业中同样如此。

化学香精与天然香料相比,虽然香味相似,甚至香气更浓,但就香味品质及安神养生、启迪性灵的功能而言,两者却不可同日而语。很多天然香料被列为上品药材,而作为化学产品的合成香料虽初闻也芳香四溢,但多用却有害于健康。而且,即使单就气味而言,化学香精也只是接近而远远不能与天然香料相媲美。

虽然现在的香与香文化还都逊于古代,但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香、用香,并对香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有更多爱香、懂香的人开始致力于对传统香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伴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昌盛,中国香文化也必将焕发蓬勃的生机,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展露出美妙夺人的千年神韵。

香之五境-人生五境香

香弥智启,净心涤虑。神清意悦,超然物外;香非人生,人生若香;

弥漫四方,种智同圆。

一敬:对人要内心起恭敬心;

二净:对己心中要干净,洁身自好;

三静:身心时常保持宁静状态;

四竞:人生在世敢于为正义而竞争;

五境:人生最高境界是放下万物回归自然。

境:人生最高境界是放下万物回归自然。

中国传统香以《易经》和《*帝内经》为根本经典。其料,融草木精华于内;其香,纳五行道法与髓;其味,通经络呼吸于肺;其*,透天地智慧于心。纯天然真相以中国传统香为依托,熏制纯天然香品,为您营造环保、健康、自然、养生、品位的精致生活。香循天道!

禅悟《香十德》-香之十德

相传《香十德》乃北宋*庭坚所撰。*庭坚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书画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香学大家,喜香、用香、和香,其《香十德》、《咏香诗》等作品对香的内涵和特质都做出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和评价。《香十德》是对香品内在特质的高度概括,对后世香文化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中国传统香文化

人的健康由诸多因素决定,在传统的哲学思想中,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同时存在阴、阳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系统,这就是“性”和“命”。

“命”是我们能看的到、摸得着的身体,即肢体、五脏六腑等有形有象的部分;而“性”是人得之于天地运化规律的生命密码,是先天物质、信息能量的综合体,我们大概可以用信息、能量、暗物质、精神、神经等来描述它的一部分物性或存在的状态,是与“命”体既相和又独立的形而上系统。古代大德们认为,“本性”是人体生命的“主宰”,一个人要获得健康、幸福、智慧必须从本性入手。

所以,在中国古代“养性”是“养生”的根本。

更多资讯,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