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prcgoogle.com/zonghe/guonei/2021/0702/5601.html李扬帆
远在医学专著问世之前,芳香类中药便陆续出现在《诗经》、《山海经》、《离骚》等文学著作中。明代李时珍首次在《本草纲目》对当时常用的芳香药进行了整理与记载,分列出“芳草”与“香木”两大类,共91味芳香药。后世一些本草著作也开始沿用此分类法,包括明末倪朱谟的《本草汇言》,清代张璐的《本经逢元》、杨时泰的《本草述钩元》以及张德裕的《本草正义》。近现代以来,历版《中药学》教材指出“有些药难以用四气五味理论解释药性、说明作用机理,因而出现了芳香药性之说。芳香药性理论对阐述芳香类中药的作用机理是十分必要的,是对四气五味理论的补充和发展。”目前唯一一部系统阐述芳香类中药的专著《香药本草》对芳香类中药作了界定,是指药用部分气味芳香,或经燃烧、煎煮、研粉、加热能产生香气的药物。
有学者将芳香类中药进行了详细归纳,发现其功效并不单纯体现在芳香化湿、芳香开窍方面。实际上其中理气药、活血祛瘀药以及发散风寒药所占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化湿药、祛寒药、开窍药等。因此,芳香药还可有更广泛的应用。
理气类芳香药:木香、甘松、香附、茉莉花、玫瑰花、沉香、檀香、丁香、乌药。
活血祛瘀类芳香药:川芎、姜*、郁金、莪术、三棱、泽兰、降香、没药、乳香。
发散风寒类芳香药:白芷、藁本、香薷、紫苏叶、细辛、桂枝、辛夷、荆芥。
化湿类芳香药:草豆蔻、白豆蔻、砂仁、藿香、草果、佩兰。
祛寒类芳香药:高良姜、荜茇、肉豆蔻、小茴香、莳萝子、肉桂。
开窍类芳香药:石菖蒲、安息香、苏合香、龙脑香(梅片)。
芳香类中药的药效有理气止痛、活血通经、解表驱邪、化湿除秽、温中醒脾、开窍醒神等。现代药理学认为,芳香类药物具有镇痛、扩张血管、利胆、缓解平滑肌痉挛、抗癌、抗炎等作用;中药挥发油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镇痛、镇静、安眠之效。
芳香类中药内服,可入煎剂或入丸、散,与其他药物配伍,解决患者躯体病痛。
由于香能透心气、合五脏,让人产生舒适之意、安心宁神。芳香类中药自古的外用方法包括制成香囊佩戴或焚香熏陶。随着现代工业技术发展,中医芳香疗法也有了更多样的手段:在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芳香精油涂抹皮肤可以起到缓解疼痛、消炎抗菌、舒缓情绪、减压和调节平衡身体环境能量的作用;将中药香珠置于口罩内囊,可发挥宣肺开窍、抗菌消炎的功效;有选择性的将数味芳香草药配伍,加工制成功效性医用冷敷贴,贴于耳后,可通过皮肤渗透,对人体神经系统起到调节作用。
综上,中医药芳香疗法自古有之,面对全球疫情,我们应该进一步发掘祖国医学宝库,为护佑人体健康提供更多可能。
?《药圣采药图》刘氏传统本草佩香制作技艺收藏的国画?虞城县中药之乡界沟镇种植的伤力草?虞城县闻集乡种植的芳香中药:紫苏
(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