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有过这样一条记载: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种绢布,就是最原始的口罩。
虽然口罩早在13世纪初就出现在中国,但因为那时仅仅只是用于元代宫廷的餐桌上,并没有成为大众化的物品,因此这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口罩。而西药,顾名思义,是现代医学用的药物,在古代中国是不存在的。
那在古代中国,没有口罩没有西药,是如何控制流感性病情的?其实,古代中国流行性病情的发生,往往与其他灾害相伴相生。当病情发生后,人畜会大量死亡,如果这些尸体得不到及时处理的话,细菌和病*便会大量繁殖,进而该病情迅速蔓延,成为流行性病情事件。
流行性病情的严重性
中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流行性病情事件是发生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当时是鲁庄公二十年夏天,“齐地大灾”。此后有记载的流行性病情越来越多,仅仅《中国救荒史》一书中的不完全统计,周代1次,秦汉13次,魏晋17次,隋唐17次,两宋32次,元代20次,明代64次,清代74次,总体上次数越来越多,发生的概率越来越频繁。
严重程度最甚的一次是发生在北宋时的汴京,病情仅仅发生50天,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其数。可见,流行性病情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力的确非同一般。
巫术作法
因此,古人在面对流行性病情时,也是想尽方法来应对。不过由于认知的局限性,最开始人们往往把流行性病情的发生归结为由于不顺应天道而造成的天对人的惩罚,所以他们的对应策略就是巫术做法。
先秦时期,传说帝颛顼有三子,生而亡去为*,其中一个居江水是为瘟*。为此,人们每当遇上疾疫流行性病情发生时,便作法以驱除疫*。《周礼·夏官》中所提到的方相氏四狂夫即是专门的驱疫*者,此四人身披熊皮,头戴面具,执戈扬盾,帅百隶逐室殴疫。
而历代流行的设醮、纸船送瘟神等民俗,也都是驱疫*的具体形式,甚至连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也与驱疫*有关。
隔离
不过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流行性病情的发生与公共卫生是息息相关的,进而开始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南宋后期大臣、理学家真德秀在泉州任职期间,在《开沟告诸庙祝文》中记载:“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
这就是隔离制度!其实这种方法在更早时就已经被使用了。《汉书·平帝纪》中记载:“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到了南北朝时期,则已成为制度。萧齐时,太子长懋等人曾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六疾馆,以隔离收治患病之人。
尽管古人对防流行性病情做了很多努力,其效果还是不明显。而出现疫死者后,尸体作为主要传染源,该作何处理呢?在古代,掩埋是常用的方法,其中在宋代,更是做到近乎完美。*府每于灾害过后招募僧人掩埋尸体,以度牒为奖励。如嘉定元年,江淮一带大疫,官府遂招募志愿者,凡掩埋尸体达人者则给度牒一道作为奖励。之后,各地*府更是普遍设立漏泽园制度,以掩埋因贫困无以安葬的无主尸体。
中医治疗
而除了隔离,古代中国也有治疗流行性病情的药物,除了专业医书所载的药方之外,散见于古代文集笔记之中的验方、偏方也有不少。比如苏轼在《与王敏仲书》中提到治疗瘴疫方为:“用姜、葱、豉三物,浓煮热呷,无不效者。”
《宋史》中提到北宋景德三年,六谷吐蕃的铎督部族发生疾疫,朝廷提供的治疫药物为白龙脑、犀角、硫*、安息香、白石英等76种。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的一则事例,所用治疫药物为柏叶,颇有神奇之效。《靖康纪闻》中记载的治疫药方为黑豆汤,其方为:“黑豆二钱、甘草二寸,右二味以水二煎一盏,时时服之自愈。”
*策上保护野生动物
汉代颁布最早的保护鸟类法令,唐宋时期,对于野生动物的认识和保护不断深入,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形成了制度。
《明史·食货志》载:“明初,上供简省。郡县供香米、人参、葡萄酒,太祖以为劳民,却之。仁宗初,光禄卿井泉奏,岁例遣正官往南京采玉面狸,帝斥之曰:“小人不达*大体。朕方下诏,尽罢不急之务以息民,岂以口腹细故,失大信耶!”
明弘治年间(年-年),朝廷曾多次放生野生虎、猫、鹰、山猴、鸽等,并禁止各属国进献珍禽异兽。
清代皇帝也有一些保护野生动物的诏书与禁令。顺治皇帝听说广东采珠之风甚盛,危及了百姓,于顺治四年(年)冬十月下令禁止;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一年(年)五月,免去向皇宫供鹰的指标;《清实录》记载的雍正皇帝禁用象牙制品等。
这些都表明了在古代中国,*府已经开始认识到人类与自然要和谐共处,就必须做好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而一旦出现流行性病情,也会采取许多措施去战胜。在这,希望我们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众志成城!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