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息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盛唐遗风丝绸之路上行走的胡商,从天竺到长 [复制链接]

1#
彭洋医术怎么样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562/

引言

从人类文明启蒙开始,香料就对我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它是众多神秘联想的载体或桥梁,而外来的香料更是如此。

来自异国的未知特色,不管在什么时代都是人们青睐的对象,中国的丝绸、瓷器到了欧洲,就成为了东方传说技艺的代表;鹦鹉、孔雀在印度并不少见,被作为贡品献到长安后就成了皇家御苑的珍禽。

物以稀为贵,外来香料历经艰难险阻被外国使臣、商人、僧侣等从丝绸之路带入中国,在地位上逐渐超越了中国本土的香料。

唐朝时期,丝绸之路上的香料贸易十分繁荣,这既与大唐强盛的国力有关,也与地区之间地理位置上的毗邻、擅长经商的粟特胡人有关。

一、唐朝各具特色的外来香料

唐朝是我国对外开放和交流最富有张力的时期,是丝绸之路发展的一个*金时段。

唐太宗在贞观初年接连征服东突厥、吐谷浑,俘虏颉利可汗,并在突厥故地设置了都督府、州对土地进行管理。唐朝取代了突厥对西北各族的统治,唐太宗被各族奉为“天可汗”,唐朝与西域的交通就此打开。

与前朝相比,唐朝关于外来香料的记载更为丰富,更具准确性。在种类上和数量上,唐代进口的香料超过了之前的任何一个朝代。

这一是因为唐朝在国际上具有很高的声望,“主客掌朝贡之国,七十余番”,许多外邦慕名而来献香朝贡,祈求唐王朝的庇佑。二是因为唐朝实行开放包容的外交*策,唐太宗曾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胡人胡商能够在大唐自由行走,香料贸易能够繁荣发展与大唐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大国自豪感是分不开的。

唐朝从丝绸之路传入的香料有龙涎香、檀香、青木香、小豆蔻、安息香、没药、降真香、胡椒、筚拨、郁金香、苏合香、薰陆香、迷迭香、毗梨勒、庵摩勒、阿魏、捺袛、阿勃参。

其中,应用较为广泛、进口数目较多的香料有郁金香和胡椒。

花蕊夫人(后蜀后主孟昶慧妃费氏)有很多关于香料的诗句,其中一名句曰:“青锦地衣红绣毯,尽铺龙脑郁金香。”

李白也在《客中行》一诗中写道:“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而此处诗句中的“郁金香”,并非是我们现在熟知的荷兰舶来花种,指的是一种可以入药的鸢尾科番红花属香料。

唐朝中药学家陈藏器在他的著作《本草拾遗》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主一切臭,除心腹间恶气*疰,入诸香药用之。生大秦国,花如红蓝花,即是香也。”

该香料产于大秦,主要用途是除臭和解*,而且该香料也可以用来酿酒,把郁金香煮沸后捞出,其汤汁酿造的酒可用于祭拜天地人神。

在中国古代的医药典籍中,还有一种名为“郁金”的草药,因为名字相近也常常与本文所说的郁金香混淆。郁金属姜科姜*属,是一种带着微微的辛辣味,可以用作*色颜料的植物。

它是中国的本土药物,生于蜀地,常被用来制作金疮药,有很好的止血生肌功效。郁金香与郁金不同,它是从中亚传入的一种昂贵的进口香料,这几种都是在唐朝赫赫有名的香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具体形状都已不明,但也有流传至今走进千家万户的香料,它就是胡椒。

提到胡椒,很少有人把它看作是香料,因为它价格低廉又太过常见。但在唐朝,胡椒却是作为一种珍贵的舶来品从中亚传入的。

据《旧唐书》卷一九八《西戎传》记载:“波斯国……出胡椒、荜拨、石蜜、千年枣、甘露桃。”

胡椒是从波斯传入我国的,但胡椒的原厂地其实并不在波斯,根据《通典》卷一九三《边防九》中提及的天竺(印度)出产“石蜜、胡椒、姜、黑盐。”等线索。

加上很多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古籍佐证,在今天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胡椒的原产地就是印度。可以推断,在罗马衰落之后,来自波斯的胡椒商人在香料贸易中占据了绝对主导的位置,他们把印度的胡椒进口,又通过丝绸之路把胡椒带到了中国。

丝绸之路的存在,使得中国唐朝比历史任何一个时期的香料贸易都更加繁荣。

二、大唐对香料的研究与应用

“香之为用,从上古矣。”

我国从春秋战国开始,典籍中就已经有了关于用萧、艾、兰、蕙、芷、茅、郁、椒、辛夷等中国本土香料的记述。而国人开始使用香料则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而这段时间里,香料的主要消费者还是以皇帝为首的贵族集团。

直到东晋十六国时期,佛教文化逐步兴盛使得烧香拜佛成为了民间最主要的宗教活动,这意味这香料的消费阶级开始了下移。直到隋唐时期,经济发展实现了飞越式的发展,而佛教文化也逐渐融合进了中国本土的文化氛围,香料终于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服饰对香料的运用。服饰用香是在宫廷中逐步流行起来的,根据《洞冥记》记载:“金日磾既入侍,欲衣服香洁,得氤氲之气,自合此香,帝果悦之。日磾尝以自熏,宫人以见者,每增其媚。”

此段原文大意就是:金日(mì)磾(dī)原来是匈奴王子,他长相威仪,后来汉武帝赏识他,让他去去胡虏之气、增文雅之风,他自合香料熏染衣物,宫人纷纷效仿,于是服饰熏香之风在宫廷之中流行起来。

在唐朝,不仅仅是宫廷要用香,一般的士大夫也要为了融入上层阶级用香。杜甫诗云:“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官员们都习惯用熏过的衣服上朝。

唐朝许多诗词大家都针对“熏衣”这一现象挥洒过才思笔墨。

牛希济《贡士论》提到晚唐士子“傅粉熏香,服饰鞍马之费,多致匪人。”

刘希夷《公子行》写道:“娼家美女郁金香,飞来飞去公子傍。的的珠帘白日映,娥娥玉颜红粉妆。”

娼妓作为当时的高收入群体,也是熏香的主要消费者,一些外来香料经研究具有催情的作用,妓女使用它不仅可以使衣袖飘香,招徕异性,还可以增添床帏之间的情趣。

饮食对香料的运用。《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记载,开元以后,“贵人御馔,尽供胡食”。而当时这种“胡食”,应该就是添加了香辛料的食品,贺超有诗云:

“胡姬春酒店,弦管夜锵锵。红毾铺新月,貂裘坐薄霜。玉盘初鲙鲤,金鼎正烹羊。上客无劳散,听歌乐世娘。”

诗词中提到了外族姑娘容貌艳丽,她们售卖的是从西域传入的胡酒,这酒经后世考证应该都是郁金香酒、诃梨勒酒和三勒浆酒这类的香料制品酒。

李白的在上文中诗句描绘了郁金香酒的诱人色泽,白玉的碗里飘荡着琥珀色的酒水,光是想象都觉得其味道诱人。

而三勒酒则是在唐朝北方地区流行的一种香料酒水,它的原场地是在印度,是用庵摩勒、毗梨勒、诃梨勒这三种香料制作而成的,这三种香料同时也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强身补气的功效。

而除了胡酒,还有胡盘肉、胡饼等西域美味。这些都是添加了胡椒的国外食美食,唐朝时期的胡盘肉一般都是使用羊肉,并在其中加入胡椒、筚拨等香辛料,该做法很可能是源自粟特商人。

建筑对香料的运用。既然服饰饮食都用上了香辛料,那住这方面自然也是不能落下,有点身份的人出门都要带一个香囊,而宅邸作为最能彰显屋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唐人自然也是花了心思在上面。

唐开元时期,皇亲贵戚用沉香来建造假山、亭子。据《明皇杂录》载:“玄宗幸华清宫,新广汤池,制作宏丽……又于汤中,垒瑟瑟及沉香为山,以状瀛洲方丈。”

温泉水灌满池水,加上旁边沉香雕刻的假山散发着袅袅清香,雾气笼罩着假山别院,人浴后坐赏人间仙景。唐玄宗不仅在华清宫中垒起沉香山,还在兴庆宫中建造沉香亭,“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沈香亭前”。

李白也在这写下了千古绝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但这个沉香亭还并非最为奢华的,最奢华的还是杨国忠府上的“四香阁”:“国忠又用沈香为阁,檀香为栏,以麝香、乳香筛土和为泥饰壁,每于春时木芍药盛开之际,聚宾友于此阁上赏花焉,禁中沈香之亭远不侔此壮丽也。”

沉香、檀香、麝香、乳香都是从丝绸之路上传入的珍贵香料,普通人倾尽家财也买不起几分几两,杨国忠却用它来建造亭子,可见他得圣眷隆厚,气焰嚣张。

他于亭上宴请宾客也正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势力。外来香料的传入滋长了达官贵人奢靡享乐、相互攀比的风气,这为大唐之衰埋下了伏笔。

出行对香料的运用。我们现在常用“宝马香车”来形容车骑的考究,这一成语最初出自唐人韦应物的一句诗:“宝马横来下建章,香车却转避驰道。”

唐朝贵族喜爱用香木打造车具,或者在车中悬挂香囊,不仅是为了追求步履留香的风流之态,更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

到来了晚唐时期,大唐失去了万邦来朝的天下共主地位,香料朝贡的次数较之安史之乱以前大为减少。此时的朝贡,已经逐渐从一种表达臣服的礼节性行为转变为为了盈利而进行的贸易性行为。

唐懿宗早年励精图治,晚年却听信奸佞、骄奢淫逸,他为购买香料花费了巨额的财富,导致民不聊生、动乱四起,大唐王朝又遭受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三、唐朝香料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香料在汉朝时就已经传入中国,然而香文化的形成却要到唐朝。香料的消费一直以贵族阶层为主,这也就决定了香文化必然是一种贵族文化。

唐朝时期外来香料的使用阶层逐渐下移,不仅仅是上层的贵族,非贵族的官僚阶层和民间的富户也能够消费名贵的香料。随着外来香料医疗用途的传播,普通平民为了治病和生存,也开始极少量地使用外来香料。

西汉时期就有不少平民开始使用外来香料治疗疾病。比如始元元年长安城中暴发大面积的瘟疫,死者大半,“帝取月支神香烧之于城内,其死未三日者皆活”。然而这一事件不能与唐时平民使用香料的记载相提并论,他们之间的性质存在根本的差别。

西汉时平民治疗疫病的香料是来自皇帝的赏赐,并非他们自主消费的结果。唐朝时平民在日常医疗中就可以使用外来香料,不需要经过贵族的同意。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香文化在汉朝时就已经存在,随着使用阶层的下移逐渐变为了平民共享的文化。而笔者认为香文化的产生是在唐朝时期。

汉朝时香料的使用者局限于以皇帝为首的高层贵族,主要流行于宫廷,香料的作用和使用的方法都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东汉时甚至还出现了侍中刁存因为不识得鸡舌香而闹出笑话的事。

汉朝时期,人们对香料的认识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没有人知道这些香料的原产地,也没有人去专门研究香料。在汉代的笔记小说中,安息香因为能救活死人而被称为返*香、却死香。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结果,没有使用和研究,难以产生文化。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为了追求风度而大量使用香料,香文化开始萌芽。

过去学者在研究香文化时,对香料的历史、香料的种类和香料的使用都进行了详尽的探究。然而对香料贸易本身所蕴含的矛盾性和含混性却很少涉及。

外来香料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它被王公大臣用来炫耀身份、昭示财力,被僧侣信客用来礼敬佛祖、沟通天地,被平民百姓用来医疗治病、美容添妆,被青楼女子用来增加情趣,催发欲望……

先秦时期纯朴的用香风尚,经过两汉、魏晋的发展,至唐代已经演变为一种复杂的香文化。香文化的这种复杂性来源于它的阶级属性。

它是一种贵族文化,脱离了人民群众而存在,必然隐含着危险的一面。

我们只有从香料这种既受喜爱又遭厌弃的双重特性来检视它,才能够对其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结语

如果说中国历史自身的发展历程是一条纵向的脉络,那么丝绸之路的出现就搭建起了一条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横向脉络。透过纵向的脉络我们能够认识自身,而透过横向的脉络我们能够看清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跨文化和跨国界的交流是本土文化得以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只有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充实自身,本土文化才不会变得僵腐陈固。如此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看清差异的存在,找到自己未来发展的道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