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中华民族是香的民族或许也是合适的。
中国香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上诞生过无数香品,皆是人天清供,既体现了这片土地的广袤丰饶,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焚百和香,迎西王母
这其中,百和香是一款值得铭记的历史名香。
据说酷爱焚香的汉武帝,每年七月七日,都在宫中设帐燃灯,非常慎重地用博山炉焚百合香,以等待西王母的驾临。后来,大概因为被其至诚感动,西王母真的“乘紫云车而至”。
这个典故,在《太平御览》、《汉武内传》以及陈敬的《香谱》中都有记载。
因为这个典故,百和香声名远播。“百和迎仙”、“汉宫百和香”、“博山炉中百和香”等,逐渐成为文人墨客、宫廷贵胄和民间文化口口相传的文化轶事。百和香也因此与其他香品不同,被赋予了一种神秘吉祥的色彩。人们在祝寿、典礼等庄重喜庆的场合,都经常焚百和香。
它喜欢在古诗词中
刷存在感
古诗词中最经常出现的一种香品是什么?大概也是百和香。
例如,柳永的《玉楼春》:
“九枝擎烛灿繁星,百和焚香抽翠缕。”
晏殊的《木兰花》:
“炉中百和添香兽。帘外青蛾回舞袖。
此时红粉感恩人,拜向月宫千岁寿。”
韩元吉的《菩萨蛮》:
“江南雪里花如玉。风流越样新装束。
恰恰缕金裳。浓熏百和香。”
晁端礼的《庆寿光》:
“灵龟荐祉,紫鸾称寿,
千钟泛酒,百和焚香。
况有新教歌舞,妙选丝篁。”
晁端礼的《苏幕遮》:
“长寿杯深,此际谁人劝。
闷倚屏山凝泪眼。
百和烟中,细想千娇面。”
刘褒的《水龙吟》:
“金猊戏掣星桥锁。
博山香、烟浓百和。
使君行乐,绛纱万炬,雪梅千朵。”
权德舆的《古乐府》:
“绿窗珠箔绣鸳鸯,侍婢先焚百和香。”
白居易的《石榴树》:
“春芽细炷千灯焰,夏蕊浓焚百和香。”
张元干的《感皇恩》:
“绮罗丛里,百和炉烟祝愿。
愿从今日去,身长健。”
注:宋高宗赵构手书杜甫《即事》诗。其中有名句“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这其中,有两个人写得最有意思。一个是元稹,一个是杜甫。元稹写过一首《人道短》的长诗,类似于李白的《将近酒》。
《人道短》说理很深刻。元稹对比了天与人的表现,得出一个结论是“天既职性命,道德人自强”——天道虽有安排,但人道却永远可以自强。
他说:“天能种百草,莸得十年有气息,蕣才一日芳。人能拣得丁沈兰蕙,料理百和香。”天地间草木繁盛、百花盛开,有些需要生长的时间很长,而有些却只有朝华暮落的一日芬芳。但人却能运用智慧,选择各种香料,配制出永远香气四溢的百和香。
不过,写百和香写得最好的,还是杜甫。他《即事》中的这个句子,说是写香的经典也绝不为过:“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一阵惊雷,长江上千峰缥缈,人在画中,花的香气又幽幽袭来。
香方长什么样?
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记载了百和香的香方。
《千金方》卷六“口病第三”中,记载百和香,说是“通道俗用者方”。其配方是:
“沉水香(五两),甲香、丁子香、鸡骨香、兜娄婆香(各二两),熏陆香、白檀香、熟捷香(各二两),雀头、香苏合香、安息香、麝香、燕香(各半两)。上二十味末之,酒漉令软,再宿,酒气歇,以白蜜和,纳瓷器中,蜡纸封,勿令泄,冬月开取用,大佳。”
总之,在历史流传过程中,百和香一直是广受欢迎的名香。它香品高雅,香韵悠长,焚之而体长畅心安,带来生活的吉祥。
如今也有百和香存世。其香亦遵古法,用檀香、丁香、降真、沉香、零陵香等多种香料精工炮制而成,具有促进气血流通以及很好的养和开慧的功效。
文字为慧通香学研究院原创,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按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