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息香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龙江书院经典传习典籍中的文人生活新纂香
TUhjnbcbe - 2022/4/11 12:18:00
北京好治疗皮炎医院 http://pf.39.net/bdfyc/140106/4322698.html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黑龙江省图书馆龙江书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始终秉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希望通过“经典传习”的平台,积极宣传推广戏曲、书法、民乐、国画、高雅艺术、中华经典诵读、中华文化公开课、中华传统节日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守正创新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诗经名物图解》

“香之为用从上古”,香料被人类利用的历史已超过三千年。从商周时期开始,就有关于古人采集、利用与栽培香料的记载。当时人们采集使用的芳香植物品种还不多,主要有泽兰、蕙、蒿、小蒜、芗、艾、香蒲、椒、桂、萧、郁金、白芷、香茅等,都是一些中国原生芳香植物。《诗经》收集西周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篇,共载有植物种,其中芳香植物30种左右,是古人采集、利用香料较全面的早期记载。

《离骚草木疏》四卷,宋吴仁杰撰

战国以后,人们逐渐将芳香植物从野生状态移种到园圃中栽培,方便了对香料的利用。屈原《离骚》中有很多关于香料的精彩咏叹:“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杂申椒与菌桂兮”“滋兰之九畹”“树蕙之百晦”“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檄又欲充夫佩帏”……这些不仅说明了当时香料的种类与利用方式,而且从滋兰”“树蕙”“畦留夷与揭车”可知战国时期人们已将芳香植物移植栽种到园圃中。

《重修*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三十卷,宋唐慎微撰,蒙古定宗四年张存惠晦明轩刻本

亘古以来,香料在饮食调味、医药保健、熏衣化妆、香化环境、宗教祭祀等过程中一直充当重要的角色,衣中趣、酒中果、茶中情、菜中味都高不香味。以美食调味的大蒜、芫荽、胡椒、胡葱、辣椒、孜然、茴香、莳萝,到熏香观赏各唱主角的茉莉花、熏衣草、迷迭香、晚香玉、紫茉莉、夜来香;从救死扶伤的安息香、没药、乳香、砂仁、豆蔻、诃黎勒、番红花,到崇道礼佛的檀香、沉香、龙脑香、郁金香、栀子、丁香、肉豆蔻,它们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不少滋味,提供了不少帮助。

《片玉词》二卷补遗一卷,宋周邦彦撰,清抄本

文人与“香”素有不解之缘。从洪刍、陈敬、叶庭、周嘉胄,到苏东坡、钱谦益、冒辟疆等文人,再到李师师、李清照、柳如是、陈圆圆、李香君等名媛,他(她)们的诗词歌赋,笔记小说将香料与日常起居生活紧密联系。李香君、柳如是等名媛还曾用香引领了一时的社会风尚,许多文人与名媛更是因“香”结缘。从他(她)们的文学作品中可以反映出:古代才子夜读必有红袖添香,养在深闺的佳人整日与香花、香炉、香粉、香脂、香露、书画、琴棋为伴;香花盛开的季节,香农歌叫于街头巷尾,钟鸣鼎食之家,必备香食、香药、香露;晨钟暮鼓之地,香烟缭绕,香火兴旺。用香渗透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显得普通而平常。

《新纂香谱》二卷,宋陈敬著,民国张钧衡适园刻本

《新纂香谱》,又名《陈氏香谱》,四卷,南宋陈敬撰。该书详实记载了香品产地、宋代及以前社会用香概况、香药与熏香料配方、香料的收藏方法,收录了与香有关的文人创作。陈敬,史无传,仕履不详。四库本《新纂香谱》卷首有:“河南陈敬子中编次”,知陈敬为河南人,字子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此云:“敬字子中,河南人,其仕履未详,首有至治壬戌熊朋来序,亦不载敬之本末。”《陈氏香谱》成书于陈敬之子浩卿。浩卿过彭蠡湖,以其谱请钓者熊朋来作序。为序之至治壬成()时陈敬已卒,可推测陈敬活动时间约在南宋末至元之时。

《新纂香谱》二卷,宋陈敬著,民国张钧衡适园刻本

《陈氏香谱》自元代刊刻以来,历经传抄与重雕,有四卷本与二卷残本流传,今传各本均有优劣与缺失,主要有四库本之《陈氏香谱》四卷与适园丛书、铁琴铜剑楼收藏之《新纂香谱》二卷抄本。《新纂香谱》之名,初见于钱曾《读书敏求记》,云:“《陈氏香谱》四卷。《新纂香谱》,河南陈敬子中编次,内府元人钞本。”《陈氏香谱》在流传过程中,为何另有《新纂香谱》之名?从内容可以发现,元至治年初刻之后,在传抄过程有补入、删除的现象。《新纂香谱》诸多香方有“补”“新增”“新”等小字注文,又改题“新纂”两字,说明此谱经后人有所增益。

《香谱》二卷,宋洪刍撰,明刻本

《新纂香谱》以浩博见长,荟萃沈立、洪刍等十一家香谱精华为一书,集宋代以及宋代以前香料文献之大成。熊朋来序云:“河南《陈氏香谱》自子中至浩卿再世乃脱稿,凡采洪、颜、沈、叶诸谱具在,此编集其大成矣……”洪、颜、沈、叶即洪刍、颜持约、沈立、叶庭珪。凡古今香品、香异、修制、印篆、凝和、佩熏、涂傅等香,及饼、煤、珠、药、茶,以至事类、传、序、铭、说、颂、赋、诗,《新纂香谱》一一具载,第一次提到蒸“末利、阇提、佛桑、渠那香花、大小含笑花、素馨花、麝香花、梅花、瑞香、酴醾、密友、栀子、木犀及橙橘花"之类南方香花,提取出的“香精”都可用来与其他香料合香。范晔《和香方》、颜持约《香史》、丁谓《天香传》、洪刍《香谱》、沈立《香谱》、叶庭《香录》等香文献专著都能在《新纂香谱》中找到其部分或全部的内容。

内容选读:

《新纂香谱》四卷宋·陈敬著清抄本

檀香

《本草拾遗》云:“檀香其种有三,曰白、曰紫、曰*。白檀树出海南,主心腹痛、霍乱、中恶*气、杀虫。”《唐本草》云:“味咸,微寒,主恶风*,出昆仑盘盘之国,主消风肿。又有紫真檀,人磨之以涂风肿,虽不生于中土,而人间遍有之。”叶庭珪云:“檀香出三佛齐国,气清劲而易泄,爇之能夺众香。皮在而色*者谓之*檀,皮腐而色紫者谓之紫檀,气味大率相类,而紫者差胜。其轻而脆者谓之沙檀,药中多用之。然香树头长,商人截而短之以便负贩,恐其气泄,以纸封之,欲其滋润故也。”陈正敏云:“亦出南天竺末耶山崖谷间。然其他杂木与檀相类者甚众,殆不可别。但檀木性冷,夏月多大蛇蟠绕,人远望见有蛇处,即射箭记之,至冬月蛇蛰,乃伐而取之也。”

造作谓之酿,亦曰酝。卖曰沽,当肆者曰垆。酿之再者曰酦,漉酒曰酾,酒之清者曰醥,白酒曰醝,厚酒曰醹,甚白曰醙。相饮曰配,相强曰浮,饮尽曰釂,使酒曰酗,甚乱曰醟。饮而面赤曰酡,病酒曰酲。主人进酒于客曰酬,客酌主人曰酢,酌而无酬酢曰醮。合钱共饮曰醵,赐民共饮曰酺,不醉而怒曰奰,美酒曰醁。其言广博,不可殚举。

《新纂香谱》四卷宋·陈敬著清抄本

宝篆香

沉香一两、丁香皮一两、藿香一两、夹栈香二两、甘松半两、甘草半两、零陵香半两、 甲香半两(制)、紫檀三两、焰硝二分。右为末,和匀,作印时旋加脑麝各少许。

《新纂香谱》四卷宋·陈敬著清抄本

经进龙麝香茶

白豆蔻一两(去皮)、白檀末七钱、百药煎五钱、寒水石五分(薄荷汁制)、麝香四钱、沉香三钱(梨汁制)、片脑二钱半、甘草末三钱、上等高茶一斤,右为极细末,用净糯米半升煮粥,以密布绞取汁,置净碗内放冷,和剂不可稀软,以鞕为度,于石版上杵一、二时辰,如粘,用小油二两煎沸,入白檀香三五片,脱印时以小竹刀刮背上令平。

扩展阅读:

1、《香谱》

摘要:“香之为用从上古”,香料被人类使用的记载始于三千年前。历代文人客与“香”素有不解之缘,他们通过诗词歌赋、绘画创作将香料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经过几千年风风雨雨,“香”在社会生活中演变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成为中华精粹中的翘楚。全书共四卷,内容包括香之品、香之异、香之事、香之法等,是记载香料源流、工艺,香文化发展的浩博之作,完美呈现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状态。

著者:(宋)陈敬著,伍茂源编著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馆藏地点:黑龙江省图书馆科技图书保存本阅览室

索书号:R.71/

2、《中国香文化简史》

摘要:全书分为六章,围绕着中国香文化发展的历史展开。作者从先秦开始,对每个朝代的香药、香事、香俗以及香文化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做了深入的阐释。该书还对中国香药、中国香器、文人香事等做了专题性的讲述。最后一部分附列四库全书中具有代表性的古代香谱,进行针对性的解读。

著者:滕*,李响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

馆藏地点:黑龙江省图书馆科技图书保存本阅览室、中文书刊借阅室

索书号:TQ65/51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侵权删除

编辑:徐路

制作:邢雪

龙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龙江书院经典传习典籍中的文人生活新纂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