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息香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谦斋中医处方学病因十四纲辨证暑湿辩
TUhjnbcbe - 2022/4/16 17:50:00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917/5702834.html

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病因十四纲辨证(暑、湿)辩证

三、暑

暑为阳邪,指夏季炎热之气,一般以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暑热伤人,最易耗散气分,消烁津液。

夏令天地郁蒸,湿气亦重,更兼贪风乘凉,多啖生冷,故暑病往往夹风夹湿,处理时不能单顾一面。

夏令受暑即发者,分伤暑和中暑,发于秋季者为伏暑。在暑病中也有极似伤寒的,称作阴暑,可从寒邪治疗,不必拘泥季节。

(一)伤暑

身热、自汗、烦渴、面垢、倦怠少气、头昏头胀、恶心呕吐、脉象虚数或虚大而散。

暑伤气,伤暑之脉多呈虚弱,与伤寒脉紧,热病脉大不同,其证亦多倦怠无神。

1.清凉暑热法。

2.生津益气法。

暑热宜清凉,如玉露散,伤气伤津者当以生津益气为急,方如生脉散。

伤暑热汗烦渴倦,昏胀呕恶虚数散;

清解暑热津益气,玉露散暑生脉散。

前两句,意思是伤暑证见身热、自汗、烦渴、倦怠、头昏头胀、恶心呕吐、脉象虚数而散等。最后一句,“玉露”为玉露散,“生脉”为生脉散。

1、暑湿:暑邪夹湿,证见舌苔白腻或微*、口不甚渴或渴不思饮、脉象濡数,用清暑利湿法,方如桂苓甘露饮。

2、暑风:此证有二,一为暑令伤风,宜清疏和中,方如香薷饮。一为病暑抽风,昏迷不醒,先予苏合香丸急救,再进清暑之剂。

暑证多夹风夹湿,前人有消暑十全饮,即从风、暑、湿三者结合定方,细加分析,不难体会暑邪兼证的治疗大法。

(二)中暑

猝然仆倒、昏闷不省人事、汗大泄、面赤、身热、妄言谵语、溺赤。

须与中风猝倒作鉴别,中风四季皆有,并有半身不遂等后遗症,中暑得于夏天烈日下,醒后无手足偏废现象。阴虚之人,不耐高热,亦易在夏令晕仆,移时即苏,一如常人。

1.辛香宣窍法。

2.甘寒清热法。

中暑昏仆以急救为先,可用紫雪丹开窍,醒后用甘寒清热,方如白虎汤。此证最忌香薷等暑令常用药发散。

中暑猝倒面赤汗,身热尿赤谵狂言;

辛香宣窍甘寒清,紫雪丹救白虎选。

前两句,归纳了中暑的主证,证见猝然仆倒、面赤、汗大泄、身热、溺赤、妄言谵语等。后一句,“紫雪”为紫雪丹,“白虎”为白虎汤。

(三)伏暑

恶寒发热或寒热往来、胸膈烦闷、有汗或无汗、面垢、倦怠、小便短赤、舌腻、脉濡滑数。

暑邪内伏而发,多夹湿浊,与湿温证有类似地方,参考“火”纲。

清化中上法。

此证初起,以清化上中二焦为主,方如甘露消*丹。宜透泄而不宜大汗,清化而不宜滋润,防止正虚邪恋,神昏液涸。

伏暑往来胸膈烦,苔腻短赤汗可倦;

清化上中宣透泄,不汗不滋甘露丹。

前两句,指伏暑证见寒热往来、胸膈烦闷、苔腻、小便短赤、有汗或无汗、倦怠等。后一句,意思是治伏暑宜透泄而不宜大汗,宜清化而不宜滋润,甘露为甘露消*丹。

总结:暑分为伤暑、中暑、伏暑。

夏令受暑即发者分伤暑和中暑,伤暑多见伤气,中暑多伴昏仆症状;夏令受暑发于秋者为伏暑。暑病耗气伤津,最易挟湿。也有阴暑一症,极似伤寒,可从寒邪治疗,不必拘泥于季节。

具体治法:

伤暑采用清凉暑热法、生津益气法。

中暑采用辛香宣窍法、甘寒清热法。

伏暑采用清化中上法。

1、玉露散:石膏、滑石、寒水石、天花粉、甘草。

2、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3、桂苓甘露饮:肉桂、茯苓、猪苓、白术、泽泻、石膏、滑石、寒水石。

4、香薷饮:香薷、厚朴、扁豆。

5、苏合香丸:苏合香、丁香、木香、沉香、檀香、荜茇、香附、诃子、犀角、朱砂、熏陆香、冰片、麝香、安息香。

6、消暑十全饮:香薷、扁豆、厚朴、紫苏、白术、赤苓、藿香、木瓜、檀香。

7、紫雪丹:滑石、石膏、寒水石、磁石、木香、丁香、甘草、升麻、玄参、朴硝、硝石、朱砂、麝香。

8、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9、甘露消*丹:藿香、菖蒲、豆蔻、茵陈、滑石、木通、*芩、连翘、贝母、射干、薄荷。

1、祛暑:香薷、藿香、佩兰、荷叶。

2、清暑:石膏、滑石、寒水石、*连、扁豆、竹叶。

四、湿

湿邪包括潮气和雾露之气,它的性质阴寒凝滞,能郁遏阳气,并阻碍人体气机的流畅。不但弥漫胸腔令人昏闷、呕恶,或浸润肌肉、经络、关节发生沉重、麻木、酸疼,还会停留内脏,生痰积水。

湿从外来者为外湿,从内生者为内湿,内湿和脾脏关系最为密切,凡湿邪内阻能使脾运不健,脾运不健亦能产生湿邪。同时,湿邪能和风、寒、暑邪结合成风湿、寒湿、暑湿等证;也能和不同性质的热邪相结合,成为缠绵难愈的湿热证。

治法,外湿宜汗,内湿轻者宜化,重者宜化兼渗利,既积成水并可攻逐。

(一)伤湿

鼻塞、头胀如裹、胸闷、全身沉重倦怠、四肢关节烦疼或有低热、脉象浮濡、舌苔薄白或腻。

伤湿亦属外感,与伤风感冒不同之点,在于发热不高或仅下午微热,头重觉胀,很少剧烈疼痛,缺少咳嗽等肺脏见证,多见肠胃方面的口黏、口淡、舌腻、食呆、胸膈痞满等证状。

1.苦温辛散法。

2.疏风胜湿法。

治表湿当微汗,忌大发汗,否则湿不尽而阳气反伤,药取苦温辛散,方如神术散。湿恋经络,亦可用风药祛除,方如羌活胜湿汤。

伤湿寒胀关节疼,苔腻微热闷沉重;

苦温辛散风胜湿,神术散表羌活胜。

前两句,概括了伤湿的主证,证见鼻塞、头胀如裹、四肢关节烦疼、苔腻,或有低热、胸闷、全身沉重等。后一句,“神术”为神术散,“羌活”为羌活胜湿汤。

(二)停湿

胸闷、脘痞、食欲不振、口内黏淡、恶心呕吐、嗳气、腹满、大便濡泻、小溲短少、足肿、肢体困倦、口不渴、渴亦不能多饮且喜热饮、脉象濡缓、舌苔白滑浮腻。

过食生冷瓜果膏粱厚味,损伤脾阳,最易引起内湿,故多见肠胃功能迟钝及气机郁滞现象。临床证状以舌腻、口不作干、胸闷、泛恶、小便不利等最为多见,因为湿属阴邪,很少热证,倘见热证须留意是否湿热同病。

1.芳香化湿法。

2.苦温燥湿法。

3.淡渗利湿法。

内湿轻者用芳香化之,方如不换金正气散;重者宜苦温燥之,如平胃散;燥之不去,可用渗利,使从小便排出,前人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如渗湿汤。

停湿闷腻恶不利,不渴足肿泻嗳气;

芳化苦燥淡渗湿,不换平胃渗湿利。

前两句,归纳了停湿的主证,证见胸脘痞闷、苔腻、恶心呕吐、小便不利、口不渴、足肿、大便濡泻、嗳气等。后一句,“不换”为不换金正气散,“平胃”为平胃散,“渗湿”为渗湿汤。

1、风湿:见“风”纲。

2、寒湿:湿本阴邪,与寒邪极易结合,在经络为着痹疼痛;在内脏为胃脘痞痛,腹胀、泄泻等。治法不离温化,前者如除湿蠲痹饮,后者如生附除湿汤。

3、暑湿:伤暑夹湿,发于夏季,见“暑”纲。

4、湿热:湿邪和热邪合并发病,见“火”纲。

5、痰湿:积湿生痰,见“痰”纲。

(三)积水

面目浮肿、身肿、四肢肿或腹部独大、气喘、心悸、两胁疼痛、小便不利、脉象浮迟或弦紧或沉细。

肿与胀类似,肿属于水,胀则属气。肿多先起于头面,或先起于足胫,然后全身皆肿;胀则以腹腔为主。水肿按之如糟囊,下陷不起,气胀叩之[插图]然。水肿皮薄明亮,气胀皮色不变。

1.发汗消肿法。

2.分消行水法。

3.利气逐水法。

4.温运逐化法。

上肿曰风,下肿曰水,故腰以上肿宜发汗,方如麻杏苡甘汤;腰以下肿宜利小便,如小分清饮。上下皆肿则发汗和利小便同用,《内经》称为开*门(指汗孔),洁净府(指膀胱),后人也叫上下分消。

腹内积水,实证当予逐化,方如舟车丸;阳虚者当温运,如真武汤。治腹水须健中,脾健则水自消;须宣上,肺畅则水自行;须补火,肾命旺则水自化。因为肺主气,肾命主火,脾主健运化湿,言气而三焦决渎在内,言肾命而膀胱气化亦包括在内了。

积水面身肢腹肿,喘悸不利两胁痛;

发汗分消利气温,麻苡小分舟真用。

前两句,涵概了积水的主证,证见面目浮肿、身肿、四肢肿、腹部独大、气喘、心悸、小便不利、两胁疼痛等。后一句,“麻苡”为麻杏苡甘汤,“小分”为小分清饮,“舟为”舟车丸,“真”为真武汤。

总结:湿分为伤湿、停湿、积水。

湿从外来者为外湿,从内生者为内湿。内湿与脾脏关系最为密切,且湿性黏滞缠绵,又常与风、寒、暑等其他外邪相结成疾。大体而言,外湿宜汗,内湿轻者宜化,重者宜化兼渗利。

具体治法:

伤湿采用苦温辛散法、疏风胜湿法。

停湿采用芳香化湿法、苦温燥湿法。

积水采用发汗消肿法、分消行水法、利气逐水法、温运逐化法。

1、神术散:苍术、防风、甘草。

2、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川芎、藁本、防风、甘草、蔓荆子。

3、不换金正气散:藿香、半夏、厚朴、陈皮、苍术、甘草。

4、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5、渗湿汤:苍术、白术、茯苓、陈皮、泽泻、猪苓、甘草。

6、除湿蠲痹饮:苍术、白术、茯苓、羌活、泽泻、陈皮、甘草、姜汁、竹沥。

7、生附除湿汤:附子、苍术、白术、厚朴、木瓜。

8、麻杏苡甘汤:麻*、杏仁、苡仁、甘草。

9、小分清饮:茯苓、泽泻、猪苓、苡仁、枳壳、厚朴。

10、舟车丸:甘遂、大戟、芫花、大*、轻粉、黑丑、青皮、陈皮、木香、槟榔。

11、真武汤:附子、白术、茯苓、白芍、生姜。

1、化湿:藿香、砂仁、苡仁、佛手、陈皮。

2、燥湿:苍术、半夏、厚朴、草果。

3、利湿:茯苓、猪苓、泽泻、防己、通草、车前子、大腹皮、冬瓜皮。

4、泻水:甘遂、芫花、大戟、黑丑、商陆。

5、风药祛湿:羌活、独活、防风、白芷。

摘自:谦斋医学文稿/秦伯未著;孙其新,孙丽那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转自:医学小白的成长日记)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谦斋中医处方学——病因十四纲辨证(风、寒)辩证秦伯未:总结的十四种退热法,值得收藏秦伯未教授:金匮要略方整理总结!!!秦伯未:回阳法的几点体会——肾阳、心阳有区别//////////千万不要错过春天这个水果,它是中医眼中滋肝肾补肝血之王!还能黑发明目!何任大师:应用温经汤的精髓到底是什么?周仲瑛:60年中医诊法之体会与技巧(都是精华)丁光迪:羌活胜湿汤治疗“五更泻”没想到,“清骨散”真的就是清骨折后发热的散!丹楂散治疗高脂血症(附高血脂验方四首)上海沈氏女科年家传秘方神奇!用古方治疗虫牙的奇妙经历!古方“三两半”,治腰肌劳损好得快!南师8个方子,治失眠、高血压、肠胃病!推荐阅读98岁国医大师:这是我最后的贡献(经验分享)31名国宝级名老中医秘方集锦经方大师*煌—治疗过敏性鼻炎经验方仲景三个药对,管窥用药配伍核心思想内经中濒临失传的“发”“传”表里别通(开合枢)论与圆运动有异的导引体证气机论--揭秘中医人体气机理论的千年迷雾杨志一:治湿十三法(值得借鉴学习)高建忠:明辨外感内伤,拓展经方运用(全)张立山:谈咳嗽的六经(三阳经、三阴经)辨证——附案例《戴丽三医疗经验选》论著三豆汤及其加减方的临床运用推荐阅读:-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谦斋中医处方学病因十四纲辨证暑湿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