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息香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宗舜法师学佛点缀生活还是改变生命连载
TUhjnbcbe - 2022/5/27 14:58:00

四、第三个故事:以梨打破头喻

(一)原文释读

我们继续讲《百喻经》中的第三个故事:以梨打破头喻。这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话题。

从字面上来看,这个故事就是讲用梨把脑袋给砸破了。

原文是这样的:

“昔有愚人,头上无毛。”

过去有一个愚痴的人,他的头上没有头发。

“时有一人,以梨打头。”

当时有一个人以梨打他的头。

“乃至二三。”

“乃至”,就是一直到。一而再,再而三地打。

“悉皆伤破。”

把他的头全打破了。

“时此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

那时,这个愚昧的人就默默地忍着,不知躲避。

“傍人见已,而语之言:‘何不避去,乃住受打?’”

旁边的人看见了,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躲开呢?”“语”字在这里是动词,读第四声,“yù”。

“愚人答言:‘如彼人者,骄慢恃力。’”

“恃”是依靠、凭借的意思。那个人心里很骄慢,以为自己力气很大。

‘痴无智慧。’

打我的这个人愚昧无知,没有智慧。为什么说他没有智慧呢?

‘见我头上无有毛发,谓为是石,以梨打我,头破乃尔。’

他看见我的头光光的,没有头发,以为我的脑袋是个石头,所以就拿梨来打我,把我的头都打破了。

他不去躲避,却认为那个人误会他是石头。

“旁人语言:‘汝自愚痴。’

旁边的人说,你自己就是一个愚昧的人。

‘云何名彼以为痴也?’

你怎么能还把别人叫做愚昧的人呢?

‘汝若不痴,为他所打,乃至头破,不知逃避。’”

你如果不是愚痴的人,怎么会被别人一直打到头破,也不知道躲避呢?

这则比喻故事要说明什么呢?

“比丘亦尔,不能具修信戒闻慧,但整威仪,以招利养,如彼愚人,被他打头,不知避去,乃至伤破,反谓他痴。此比丘者亦复如是。”

“比丘”,佛教的出家人主要有四类,比丘是其一。这四类包括:比丘:出家男众受过比丘戒。比丘尼:出家女众受过比丘尼戒。沙弥:出家男众尚未受比丘戒。沙弥尼:出家女众尚未受比丘尼戒。

“亦尔”,也是这样。

“具”,完备。“信”,信解行证的信,对佛法的最基本的认识和信心。“戒”,受持佛法各种规定。“闻”,听闻佛法。“慧”,增长般若智慧。

“但”,只是。

“整威仪”,“整”是修饰,“威仪”是庄重的仪容举止以及衣服或其它装饰物。

这一段话是说,如果一个出家比丘不具足信心道念,不按照佛陀的规定去做,只是在外表做功夫,打扮得很有仪容,装出庄重威严的样子,来获取名闻利养,就和故事里的愚人一样愚痴。

“以招利养”,“利”是利益,“养”是供养。“如彼愚人,被他打头,不知避去”。就像那个愚人一样,被他人把头都打破了,也不知道躲避。“乃至伤破”,这个“伤破”,不仅仅是说头伤破,也是说这样做会毁损比丘的形象甚至违犯比丘的戒律。

“反谓他痴”,却说其他人是愚痴的。

“此比丘者亦复如是”。这样的比丘也是这个样子的。

这个故事教导我们,学佛修行要真修,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整威仪”有两种,一种是讲求华丽,一种是奇装异服。比丘的衣服要朴实,材料和颜色都不能过于华丽炫耀。同时,也不要故意装扮成“老修行”一样。

我刚出家的时候,在浙江三门多宝讲寺,那个地方以讲究学修、道风、戒律著称。当时曾有一位师父,六月天穿件羽绒背心,中午坐在大太阳底下打坐。大家都说这位师父太有修行了,这么热的天穿这么厚的衣服,如如不动,也不中暑。然而我的师父敏公上人在上殿开示的时候说,这不叫修行,这叫“显异惑众”——有意表现出与别人的不同,以此来迷惑别人。简直就像在自己脸上写“修行”二字一样,这是一种错误。

我师父还讲过,他住过福建的一个寺庙,那里有位师父在雨地里打坐,居士们都赞叹不已。敏公上师说:“有必要在雨地里打坐么?这个庙还没穷到上无片瓦遮头的程度吧?好好的庙堂,可以打坐的地方那么多,你偏要到雨里去淋是为什么呢?”而且打坐禅修有禁忌,要避免风寒和湿气,因为打坐时身心比较安静,毛孔张开,寒气湿气进去会受病。所以在雨里打坐是没有必要的。

我举这两个例子是要告诉大家,极端享乐主义固然是错误的,但是极端苦行主义也绝对是错误的。不要以为一味吃苦就是修行。享乐容易做到,苦行也容易做到,平常不容易做到。真正的平常心才是最难最难的。

我们出家人穿一件新衣服之前,为了破除对衣服光鲜的执著,可以在衣服上面用颜色点一下,弄一块小污渍。但是不必为了表明自己破除执著,找来很多不同颜色的小碎布,把一件崭新的大褂打满补丁。

古印度出家人穿的衣服是袈裟。而我们汉地的僧人今天穿的大褂、小褂之类是便装,或者说是常服,也就是平时穿的衣服,而不是出家人的礼服。五条衣、七条衣、二十五条衣,这些衣服才是袈裟,是在隆重场合穿的礼服。袈裟是一条一条的,条数越多,表明穿的人级别越高。大和尚们的袈裟有的是二十五条一搭,名叫“祖衣”,表示在寺院里层级最高。这是汉地的情况。

在印度,二十五条衣本来是下品衣,它是用二十五条碎布缝起来的,是破烂的衣服。古印度的出家人捡俗家人丢弃的破布做袈裟,找来的布大小不一也没关系,就把它们缝补在一起,做成衣服穿。一件二十五条衣,不但可以穿,晚上睡觉的时候还可以当被子盖。当时的僧人把坐具铺在地上,作为坐垫或者床单,再搭上三衣当被子,就可以度过寒凉的季节——这是印度的风俗,在中国做不到,气候和着装习惯的差异都太大了。

现在的出家人新买一件衣服,再缝上各种破布,特意表明自己与众不同,这没有必要。禅者穿衣,应该是有新的就穿新的,有旧的就穿旧的,破了就缝起来,脏了就洗干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要做作,不要故意弄得神秘古怪。你们见到出家人,想判断他的真伪,可以看他是否具有正常的打扮、清净的正行。

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内在的修为比外在的门面功夫要重要。

(二)打破头的“梨”是什么

我还要讲一个重点,与这个故事的主题思想无关。

刚看到这则故事的时候,我有个疑惑——印度当年有梨子吗?梨子并不是热带水果呀!当然今天印度肯定有梨,现在运输很便利。

大部分讲解《百喻经》的人,解释到这儿,都是说用梨子去打人的头。我对此一直很好奇,因为这个情节不符合常人的思维逻辑。故事中那个人打人的时候,不拿菠萝砸,不拿荔枝、龙眼砸,也没有拿桃子、杏子砸,为什么偏要拿梨子去砸?这有点奇怪。

后来我查阅资料,在唐代玄奘法师所著的《大唐西域记》里读到这么一段话,把我的疑惑解开了:

“大城东三四里北山下有大伽蓝,僧徒三百余人,并学小乘法教。闻诸先志曰:昔健驮逻国迦腻色迦王威被邻国,化洽远方,治兵广地,至葱岭东,河西蕃维畏威送质。迦腻色迦王既得质子,特加礼命,寒暑改馆,冬居印度诸国,夏还迦毕试国,春、秋止健驮逻国。故质子三时住处,各建伽蓝;今此伽蓝即夏居之所建也。故诸屋壁,图画质子,容貌服饰,颇同中夏。其后得还本国,心存故居,虽阻山川,不替供养。故今僧众,每至入安居、解安居,大兴法会,为诸质子祈福树善,相继不绝,以至于今。”(卷一)

“河西蕃维,畏威送质。”

河西是指西域往印度去的那些地方,靠近新疆一带。当时印度的迦腻色迦王的势力很大,西域人畏惧他,就把人质送到印度去,以此表示不与迦腻色迦王为敌。

“迦腻色迦王既得质子。”

质子就是当人质的王子。

“赏遇隆厚,三时易馆,四兵警卫。”

迦腻色迦王对这位人质王子很好。“三时”,指三个季节。西域一年分三季,热季、凉季、雨季。凉季是其中气温较低的季节,可说相当于当地的冬季,但并不太冷,感觉类似我们这里的秋天。“三时易馆”,就是随着时节更替给他调换居所。当时那里的王族就是这样,不同的季节可以住在不同的行宫。

“此国则冬所居也。

这个地方是王子冬天住的地方。”

“故曰至那仆底(唐言汉封)。”

“唐”,指时代,即唐代。“汉”,指地域,即中国。这个地方在当地语言中称为“至那仆底”,翻译成唐代的语言,就是中国封的。

“质子所居,因为国号。此境已往,洎诸印度。”

从这个地方开始一直到印度。

“土无梨、桃。”

不出产梨子,也不生长桃子。

“质子所植。”

作为人质的这位王子去了以后,才种下桃子树和梨子树。

“因谓桃曰至那尔(唐言汉持来)。”

所以,那里把桃子称为“至那尔”,翻译成中国话就是“汉持来”,意味着这种水果是从汉(中国)拿去的。

“梨曰至那罗阇弗呾逻(唐言汉王子)。”

梨子叫做“至那罗阇弗呾逻”,翻译成中国话就是“汉地的王子”。

“故此国人深敬东土,更相指语:‘是我先王本国人也。’”

这段文字是讲当年玄奘法师西行求法路过西域一带时,发现了当地的一些风俗。

迦腻色迦王是印度贵霜王朝的第三代国王,也是著名的佛教护法,他生活的年代大约在公元78到年左右(公元二世纪)。有关他的事迹,佛教中有很多传说。在考古中发掘出大量的钱币和墓铭,证明这位国王确实存在。根据佛教典籍的记载,他出生在新疆的于阗,当了贵霜国王之后,迁都到白夏瓦,就是今天的巴基斯坦。随后他继续扩展领土,使印度成为当时与中国、罗马、安息并列的世界大国。

也就是说梨子在公元二世纪才传到印度。可见佛陀在世的时侯,印度还没有这种东西。那么,以梨打破头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做学问,包括学佛经,要下深功夫,遇到这样的难点、疑点不要轻易放过,不要看说是梨子可以解释得文通字顺,就随便将其放过。

贵霜王朝的最大特点就是善于吸取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长处,由此强盛起来,这有点像中国的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时代,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一扇与世界沟通交流之门,此后从西域引进了大量外国技术,也引进了许多外国的香料和植物。水果中的葡萄、西瓜,香料中的胡椒、沉香、安息香……全是那个时代进口到中国来的,此前中国并不出产这些东西。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也做了类似性质的事情,他仿照中国的皇帝自称“天子”,使用罗马金币,在钱币上铸造释迦牟尼佛的像,还铸造罗马的阿波罗神的像,也铸造印度的修罗神的像。很有意思吧?这个人的思想很开放。

年,在印度出土过一个他的雕像,大概1.85米高,是牧人的装束,拿着宝剑,可惜没有头部,不知道面貌如何。

佛在世的时候,没有梨子生长在印度。由此可知,以梨打破头,不能够照字面上理解成用梨子打破头。那这里的“梨”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我们来看一些关于《百喻经》的漫画插图。关于这个故事,画的都是手拿梨子。其中一幅画里的人很有水平,他知道要用梨子较大的那头去打,这样比较能用上力。但即使这样,估计也很难打破别人的头。我倒不知道要用几颗梨子才能把头砸破,如果是水梨,砸两下梨子就烂了,对不对?

查阅中国古代的文献,“梨”和黎民百姓的“黎”,这两个字有共通之处。

汉代班固的《白虎通-谏诤》里面说:

“夫妻相为隐乎?《传》曰:‘曾去妻,黎蒸不熟。’”

北齐颜之推说:

“‘或赍黎枣饼饵,人人赠别。’一本作‘梨’。”

黎明之“黎”与梨子的“梨”是相通的,在上述两个例子中,“黎”都是指梨子。

另一个证明告诉我们,草字头的“藜”和黎明的“黎”也可相通。

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它的嫩叶可以食用,老的茎秆可以当拐杖,名为藜杖。“黎”和“藜”也是相通的。“藜杖”这个词很早就有。古人有诗云:“故梦随先君,梅溪侧藜杖。”侧藜杖,即拄着藜杖。有的版本的五百罗汉像中,有位尊者也倚着藜杖。

于是我们知道了——以梨打破头的这个梨,不是梨子,而是植物的茎制成的拄杖。

讲这个故事,除了故事本身蕴涵的内容以外,我要告诉大家,佛法的学习需要有一点认真精神,需要有一点钻研精神,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不能那么轻描淡写的。

刚才有位同学递上纸条来,提了一个问题,他的意思是说,如果大家都出家学佛,大概就要人种断绝了吧。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但是不用担心,因为能问出这种问题的人,他自己首先就多半不会出家。如果大家学佛都能有认真钻研的精神,还真说不定有一天会人种断绝。如果大家看到以梨打破头的故事,通常想的只是“梨子就是梨子”,那就不可能。

出家不是那么容易的。在获得法喜和禅悦之前,修行比普通人想象中的常伴青灯古佛还要寂寞,这不是谁都承担得起的。比如需要考问这个“梨”字,现在大家听起来简单,一听就豁然开朗。可是找到这个真相前,一个人独自在那里百思不得其解,埋头检索文献,这不但艰难,而且乏味。但这正是出家人应该经常做的事情之一。如果连出家人都不能正确解释经典的本义,我们以何颜面说僧侣是在“住持正法城”?我们如何能够堪称“荷担如来家业”?

如今这个本末已经颠倒,有些在家人比出家人学习还好,对经典更为通达。那么,如果我们出家人不赶上、不抓紧,不把经典都弄通弄透,实在愧对我们的佛祖!

今天我选了《百喻经》中的三个故事和大家分享,没有时间讲解更多内容了。讲前两个故事是帮助大家树立正知见。讲这第三个故事,主要目的则是对大家的思路进行拓展,提醒大家对待问题不要流于表面,不要浮泛而过。

你们看,考证经典中的一个字都这么复杂,而这样繁难的东西在经典中浩如烟海。我们学习,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深究其本源。这就像参禅要发起疑情,要抓住一个疑点咬准不放,像这样用功,天长日久就能开悟。

(圆满)

此为宗舜法师最新审订版,将持续连载。欢迎大家分享,如公共号需要转载,可向“无尽传灯”申请开通白名单。

释宗舜

愿解如来真实义!

1
查看完整版本: 宗舜法师学佛点缀生活还是改变生命连载